一、回族駝運業在西北的興起
駱駝天性耐寒耐饑,不懼風沙,且有苦渡征途、任重任遠的特性。一個好的駱駝,不吃不喝,可以日行八十華裏,堅持五晝夜。駱駝可食百草,隻要不是有毒性的草,均可喂之,就連莎篙也可喂食。駱駝天賦的寬大蹄趾,是其他任何牲畜所不具備的,碰到沙壁,騾馬之類不得不繞道而行,但駱駝不僅可以越壁而過,並且不影響載重。駱駝還有一個適應沙漠地帶的特殊本能,就是經過長途跋涉,體力大量消耗之後,恢複期比較短,隻要喂上好飼料,20天左右就可以複膘八成以上。駱駝這些獨特的優點,使它自古以來就成為草原沙漠地區特殊的得力運載工具,號稱“沙漠之舟”。
駝運除有長短途之分外,就營運對象和經營方式來說,大致可分為長跑蒙地的駝隊,舊稱“蒙商業”。去程馱貨以蒙古族人民生活用品為主,到蒙地換取當地的土特產,以皮毛、絨毛、牲畜為主。交易可以帶來極大的利益,一塊磚茶換取一隻上等羊為平常事。專業商業駝隊到達目的地後,將貨物批發給當地的類似貨棧的商人;有的大商號,在起運兩地均設有商號或分店。例如雙盛義不但在幾地設有商號,而且自己還有百峰以上的駝運隊。資金雄厚,曆史上在呼和浩特和包頭一帶享有盛名的大盛魁,在其全盛時期,養有擔負護送駝運隊的狗達百條之多。
19世紀末20世紀初呼和浩特商業機會叢生,回族商人實力雄厚的“德
厚堂”曹家初涉駝運業,一出手就購買60峰駱駝走庫倫(今烏蘭巴托),超過包頭所有回族駝戶的規模。曹家在第一次駝運中獲利頗豐。曹延旺及時把握曆史機遇,壓縮家族其他行業,抽調家族成員積累的商業資本用於駝運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烏裏雅蘇台(綏遠人稱之為前營)、科布多(綏遠人稱其為後營)地區發生災荒糧價暴漲,曹家在去新疆販運糧食的途中,認識到新疆市場的巨大需要,尤其是奇台(古台)的需求量很大,曹家從此專注精力遠征新疆。呼和浩特地區的回族駝幫開始崛起。1932年,曹家憑借群體的力量贏得了以銀元計算上百萬的商業資本,規模宏大。楊家、王家、劉家、逯家等回族富商看到“德厚堂”曹氏家族的成功,開始利用各自的姻親關係進入這一行業,成為駝商,陸續加入綏新間的駝運。“興盛恒”王家、逯家、孫家先後搞起駝運。王有恒看到他們發家,到20世紀初,搞起了從呼和浩特至甘肅、新疆間的駱駝運輸業。“永裕堂”的創辦人劉榮,在駱駝行業中主要是搞“駝腳”給別人運輸貨物。 “福喜堂”楊家開始搞起了從呼和浩特至甘肅、新疆間的駱駝運輸業,經過一段經營後,又開始增加了行商販運,逐漸活躍在“絲茶之路”上。
20世紀20年代,與曹家齊名的有楊“福喜堂”、馬“福恒元”、王“興盛恒”、逯盛家4家,每一家都擁有駱駝四五百峰以上。還有30多家有一定經濟實力、經營規模較大,在錢莊有堂號、資金周轉能力較強,能夠創字號、立堂櫃的回族商人把商業資本投入歸綏新疆間的駝運業中,如劉家“福盛永”、孫家“和盛雲”、逯家“聚盛德”、馬孝“三義店”、梁俊“萬盛魁”、梁富“萬盛堂”、邸玉山“貴福元”等等。從此,回族駝隊成為西北駝道上的一支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