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皮毛業的稅收(1 / 2)

二、皮毛的種類、產地及運輸情況

皮毛是對獸皮與獸毛的總稱。西北回族經營的獸毛種類大致有綿羊毛、山羊絨毛、山羊毛、駝毛等。

綿羊毛是毛類大宗,可根據采毛的季節與方法以及毛的形狀、產地等細分為若幹品種。按季節可分為春毛、秋毛。春毛按采毛方法又分為套毛和抓毛,按其形狀更有大片兒毛、散抓毛花、爪子抓毛之分。其中以套毛、抓毛、秋毛為主,稱呼時前麵再冠以產地或主要集散地的名稱。

套毛是指采毛時用剪子剪下的綿羊毛,這是因為剛剪下時其形狀恰像羊體的外套而得名。不過最初把河套一帶來的羊毛也叫套毛。綿羊過冬時的毛細長而稠密,但開春即脫落換毛,所以一般清明前後采毛。在市場上套毛曆來占絕大多數,產於多個地方。市場上主要品種有:青海的西寧套毛,也叫“大片兒毛”,因產於山地又叫“山毛”,又因纖維細長還叫“長毛”,當地氣候寒冷,一般在陰曆六月才剪毛;甘肅的甘涼套毛,因產於平地,又叫“伏毛”,剪於陰曆四月到六月;產於寧夏、中衛、花馬池一帶的寧夏套毛;產於陝北榆林、神木一帶的榆林套毛;產於內蒙古臨河、五原的五臨套毛;還有河西套毛、烏拉套毛等等。

抓毛是指用爪子(鐵製狀如鷹爪的工具)抓下的毛,主要產於固陽、薩拉齊一帶,通常在清明前後采毛,用爪子將毛抓下來。抓毛時爪子上抓到一定數量,就取下來擰成球形,叫做“抓毛蛋”或“爪子抓毛”。如果抓下來堆放在一起,稱為“散抓毛花”。這種抓毛又叫“綿羊絨”,雜毛少,品質好。還有一種“皮抓毛”,是製皮時從羊皮上抓下的毛,質量較差。

秋毛是指陰曆七月前後剪下的羊毛,主要有寧夏秋毛、榆林秋毛、五臨秋毛、固陽秋毛、後山秋毛。青海、甘肅西部因為氣候寒冷,一般隻產套毛不產秋毛。秋毛從春到秋生長,較之套毛纖維較短,質量較差,多用來製作氈毯。

“羔毛”即從羊羔身上采下的毛,纖維細而富有光澤,但產量少,主要來自河西(鄂爾多斯一帶)、固陽、五原、臨河等地,也有來自寧夏、青海、甘肅等地的少量羔毛。

“茬子毛”是清明節抓毛後,再過十五六天剪下的粗毛,質量最差,僅用於製作氈子、靴子、氈帽。

山羊絨毛簡稱絨毛,其采毛方法和采毛季節與綿羊抓毛相同,纖維長,質地好,有白絨和紫絨之分。狼山、固陽、薩拉齊、河西等為白絨的主要產地,紫絨主要產於榆林、神木、河西、五原、臨河、寧夏等地。

山羊毛是指山羊清明節抓絨後剪下的粗毛,多用於製造刷子、口袋或地毯。山羊毛分白、黑、青三種。白山羊毛主要產於寧夏、狼山、固陽、薩拉齊等地,榆林、神木、河西、五原、臨河是黑山羊毛的主要產地,青山羊毛主要產於後山及薩拉齊。

駱駝毛冬季密生,一般在陰曆四月中旬到六月間全部脫落換新毛。駝毛纖維細而富有彈性,多用以毛線或高級織物紡織。駝毛主要品種有產於阿拉善王府所在地定遠營一帶的“王府駝毛”,產於陰山山脈以北後山一帶的“後山駝毛”,產於甘肅省北部的甘肅駝毛,產於鄂爾多斯一帶的“河西駝毛”,產於寧夏的“寧夏駝毛”。

西北市場上的獸皮種類繁多,一般分為粗皮、細皮兩大類。通常家畜皮稱為粗皮,野獸皮稱為細皮。但也不盡然,家畜中狗皮歸到粗皮,貓皮歸入細皮,野生動物之黃羊皮、石羊皮歸為粗皮。

粗皮主要有以下幾種:綿羊皮又稱老羊皮,也叫白皮,分為肥皮、瘦皮、板子皮三種。肥皮是指陰曆十二月到次年二月的羊皮,特點是絨毛密生,是綿羊皮中之最佳者,主要用來做皮襖、皮褲等;瘦皮是指陰曆二三月由於乏草而餓斃的綿羊的皮,質地較差,一般是采毛後用作皮箱或熬膠;板子皮即采光毛的羊皮,與瘦皮用途相同。

山羊皮以陰曆十月到翌年二月者為最佳,絨毛叢密,多用來製作褥子,山羊板子皮即來羊絨後三月至七月的無毛皮。

羔子皮是價值較高的皮子。出生不久的綿羊羔子,毛皮柔軟潔白,適用於保溫防寒。羔子皮根據羔毛的長短分為“小毛”和“大毛”,小毛是生後10~20天的羔子皮,毛長2~4厘米;大毛又稱“二毛”,是生後20~60天的羔子皮,毛長4~10厘米。羔子皮以寧夏、五原、臨河出產者為佳,寧夏羔子皮號稱“灘皮”,最為有名。

山羊羔子皮也分為小毛、大毛,據顏色又分為白、黑、青三種。牛皮、馬皮、騾子皮、驢皮、駝皮統稱黑皮。主要產於後山、固陽、河西、五原、臨河及寧夏等地。

粗皮市場還有黃羊皮、石羊皮、野青山羊皮、狗皮等。

西北市場上野生動物之“細皮”主要有以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