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北筏運路線
從清末以來,隨著商貿的發展,黃河上的回族皮筏運輸業日漸興盛,活躍於甘肅、寧夏、內蒙古一帶。皮筏分牛皮筏和羊皮筏兩種。《寧夏交通史》載:“大型的羊皮筏由4l排、460個羊皮囊組成,可載重15噸。中型羊皮筏由30排、396個羊皮囊組成,可載重lO噸。小型羊皮筏以27排、330個羊皮囊組成,可載貨5噸。最大的牛皮筏以128個牛皮囊組成,載貨20噸,中型牛皮筏載重及皮囊數目均減半,小型再減半。”1931年編撰的《導河縣誌》中有記述:“黃河之運有木筏,糧筏,羊皮筏。木筏自循化上下遊起運,經導河東至省(蘭州)。糧筏至導河東糶糧之處,隨處可起運,以牛皮囊24個為一筏,每筏裝倉石糧60石。羊皮之筏始於民國初年,由縣治北鄉40裏蓮花渡起運,以羊皮囊百二十個為一筏(每筏約載三萬八千斤),東過省會至於靖遠,又東過寧夏達於包頭縣之上遊。”由此看來,在民國時期,木筏、牛皮筏、羊皮筏已成為甘肅、青海、寧夏、綏遠(今內蒙古)之間的黃河上及一些支流間的主要運輸工具。著名記者範長江在他的《中國的西北角》中說:“西北水上交通,皮筏較木船為普遍。” 的確,皮筏子曾對黃河沿岸人民的生產和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但是黃河之上,航運的危險性很大。甘肅的黃河是由導河縣(今臨夏)北鄉40裏的蓮花渡起運,東經蘭州以達包頭。蓮花渡上的永靖炳靈寺峽有險曰“老虎口”水由南岸石窟中行半裏流出,出來後跌入一坎,坎高十餘丈,兩岸狹窄,猶如在磨槽之中。溜筏至此,舵工緊槳於筏,合之上流,收之下流,倘掛搭石上,則無法挽救,十分危險。導河縣下遊劉家峽,有險曰“新浪”,一巨石橫臥河底,前枕南岸石之上,洪濤翻騰,石之下巨浪層疊,筏隨波飄蕩,宛若一葉,或擱置於石上,或卷入於漩渦中,則葬身魚腹,筏運者至此,莫不心有餘悸。再向東為八盤峽,蘭州以西新城、河口一帶的瓜果由此筏運70華裏至蘭州。蘭州筏子大都集中在柏樹灣(今水文站)和宴公廟前(今中山橋東)開筏。再東下30華裏為桑園峽,據傳明代肅王曾以黃河水利,在此教民植桑養蠶,故地名為桑園。桑園峽又叫小峽,峽長60華裏,兩岸石山峭立,河流曲折。入小峽不久,南岸有“狠舌頭”一處險要,是一處巨大的紅沙石穴,中間有條石突出,酷似張口的狠舌而得名。筏戶入峽以狠舌頭為天然水標觀測地,如黃河水漲淹沒狠舌頭,則證明水勢洶險,易出事故,所以當地流傳 “狠舌頭舔上水,筏客子想見鬼”的諺語。這段小峽中還有黃崖、蛤莫、米麵舌頭等暗礁,處處皆為險地。出小峽為泥灣、什川,是蘭州的瓜果產地。再下為青楊溝口,是為大峽,此峽長60餘華裏,奇險更多,一派驚濤駭浪,使人提心吊膽。這一段的險礁有:將軍柱、煮人鍋、大撞崖、鍋底石、膠泥巴子、小撞崖、棺材石、大照壁、月亮石、小照壁等等,真是三步一險,五步一礁。經過小照壁至西峽口,這段大峽的驚險,始告一段落。從此過榆中的一條城,這一帶河麵寬闊,風平浪靜,至靖遠縣平灘堡以西則為烏金峽,兩岸青峽石蜿蜒起伏,閃閃發光,似烏金遍山故名;十裏以外,遙聞黃河咆哮如雷,此即有名的“大浪天險”。筏經其上,如燕掠水。傳說這裏曾是大禹當年治水所經之地。《黃河傳說》中,曾記有大禹治水過烏金峽的故事。出烏金峽,材莊毗連、遠山近樹,水車溜滋,田疇連綿,為靖遠縣水田作物多產灌區。靖遠縣是黃河上遊的古碼頭之一,三國時張既曾伏兵於黃河邊 (即當時籬陰口) ,從金城(今蘭州)濟河大破蘆水胡於河西。靖遠還先蘭州設索橋於小口子,是絲綢北路的咽喉。從靖遠東下,有100多裏的水程曰紅山峽,沿河兩岸皆紅砂岩大山,起伏不絕,故名紅山峽。這一帶峽中也有不少險礁,其中有名者叫“洋人擺手”。相傳清末有一名荷蘭籍傳教士由蘭州乘筏去綏遠,至紅山峽中露出水麵之一巨礁旁,筏身傾斜,巨浪飛濺,這位教士心驚之餘,竟一躍從筏上而至礁頂,筏隨浪東下,凡是路過此地的筏子都無法停靠搭救,這位洋教士在礁石上擺手號救,數日而亡,從此將這塊巨礁叫“洋人擺手”至今。“洋人擺手”再下還有:觀音崖、三道坎,雙旋兒、一窩豬、紅毛牛、老龍背、黃羊坪等等,經索橋堡、五佛寺出紅山峽矣。再自五佛寺由西向東行約50華裏至靖遠大廟鄉又入黑山峽,此峽長300多華裏,因兩岸山多黑色而得名。入峽後明長城及烽隧不時可見,這裏是曆代的邊防線,不少地方在兩山之間留有以石為塞的古長城遺址。黑山峽與其他各峽相比毫不遜色,險礁層出。例如:龍王炕、五雷旋、三兄弟、七姊妹、老倆口、白馬浪、攔門虎、娃娃咀、小觀音,都是因岩礁形似而得名。故以:“老倆口掛一掛,三弟兄饒不下”來形容險礁可畏。出黑山峽便至寧夏中衛縣之新墩渡口,進入寧夏境界。再60華裏為中寧縣,又90華裏為張恩堡,再50華裏入青銅峽,又20華裏為秦渠口,至此河麵廣闊,水天一色,筏戶隻要掌握好方向不誤入秦、漢、唐來渠,就可以放手順流東下,萬無一失。黃河至此水改北行,又經20華裏至古城灣,又20華裏至葉城堡,再40華裏陽和堡,又40華裏至仁春渡,為去銀川的終站,筏戶至此或卸貨或下人,而從事整休。從仁春渡北行60華裏抵李剛堡,又70華裏為黃渠橋,再50華裏為石嘴山,自此再北則進入河套地區,經河拐子、蹬口而北入綏遠,至包頭為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