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智慧篇——讓一塊石頭說話(3)(3 / 3)

陶淵明教導少年

◆文/佚名

晉代的大文學家陶淵明隱居田園後,某一天,有一個讀書的少年前來拜訪他,向他請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從陶淵明這裏討得獲得知識的絕妙之法。

見到陶淵明,那少年說:“老先生,晚輩十分仰慕您老的學識與才華,不知您老在年輕時讀書有無妙法?若有,敬請授予晚輩,晚輩定將終生感激!”

陶淵明聽後,捋須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麼學習的妙法?隻有笨法,全憑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學則進,怠之則退。”

少年似乎沒聽明白,陶淵明便拉著少年的手來到田邊,指著一棵稻秧說:“你好好地看,認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長高?”

少年很是聽話,怎麼看,也沒見稻秧長高,便起身對陶淵明說:“晚輩沒看見它長高。”

陶淵明道:“它不能長高,為何能從一棵秧苗,長到現在這等高度呢?其實,它每時每刻都在長,隻是我們的肉眼無法看到罷了。讀書求知、以及知識的積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於苦讀,也無法發現今天比昨天的知識要多,但天長日久,豐富的知識就裝在自己的大腦裏了。”說完這番話,陶淵明又指著河邊一塊大磨石問少年:“那塊磨石為什麼會有像馬鞍一樣的凹麵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鐮刀磨的。”

陶淵明又問:“具體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無言以對,陶淵明說:“村裏人天天都在上麵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複一年,才成為這個樣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求知也是這樣,若不持之以恒地求知,每天都會有所虧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淵明見此子可教,又興致極好地送了少年兩句話:

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要想真正學到一點兒知識,決心、信心、恒心是必不可少的。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唯有持之以恒者,方有希望到達目的地。

貧困勤學的範仲淹

◆文/佚名

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軍事家範仲淹,在童年時期就酷愛讀書。由於家境清貧,上不起學,10歲時住進長山醴泉寺的僧房裏發憤苦讀,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結後,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切幾根鹹菜,就著吃下去。這就是後世傳為佳話的“斷齏劃粥”的故事。

廟裏的老火頭僧,很佩服範仲淹這種精神,時常稱讚他。範仲淹說:“一個人如果不讀書,隻知飽食終日,貪圖安逸,那種生活是毫無意義的。”

範仲淹為了開闊眼界,尋訪良師,增進學識,便風餐露宿,千裏迢迢來到北宋的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進了著名的南都學舍。在學舍中,他晝夜苦讀,“未嚐解衣就枕”。在冬夜裏,讀得疲倦時,他就用冷水洗洗臉,讓頭腦清醒過來,繼續攻讀。

同學中,有一個是南都留守的兒子,看到範仲淹“忘我攻讀”,隻吃點粥,很是感動。回家對他父親講了這件事。留守感慨地說:“這是個有大誌、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肴饌送給他吃吧。”過了幾天,留守的兒子發現範仲淹根本沒吃他送的食物,就責備他。範仲淹答謝道:

“我並非不領令尊的厚意,隻是多年吃粥,已成習慣,如貪此佳食,恐怕將來吃不得苦。”

書中自由黃金屋。沉迷於學問之中,生活雖苦,精神也可以非常愉快。

歌唱家的成名之路

◆文/佚名

納爾一聲不吭,悄悄地抽泣起來。她花了很大代價,辛辛苦苦地學了八年,可是仍然沒有能跨進歌劇院的大門。父親則已盡了全部努力,此時已經年邁,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不久便關閉了製造鼓風機的公司——這個為支持納爾而辦起來的工廠,最終還是沒能“造”出一個歌劇明星來。

為了付每周的房租,納爾經常在教堂裏參加唱詩班;為了尋找職業,她不停地在街頭徘徊,排在千百個處境同她相似的“歌星”的行列裏,以謀求一個試聽的機會。

但是,她每次得的答複幾乎都是同樣的一個聲音:“對不起,這裏沒有名額了。”

到處碰壁,生活沒有著落,納爾最後幾乎要放棄她的事業了。她在一次給家裏的信中寫道:“我正準備做最後一次嚐試,如果不成功的話,就不想再幹了。”當時,納爾聽說蘇黎世的國家歌劇院需要年輕歌手,於是便借了錢坐船去瑞士,徑直走進了國家歌劇院。但是,劇院經理卻冷冷地說:“對不起,今年我們所需要的演員已招聘滿了。”

“我從3000裏之外趕到這裏,就是為了讓您試聽一下的。”她並不因碰壁而離去,“您就讓我試唱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