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常規,於細節中打破(2)(3 / 3)

找一條新路,敢有奇思妙想,不是離開客觀情況憑空虛構,而是要抓住大眾的心理,拓展思維。這樣就能產生新穎獨特而富有價值的設想,也就抓住了創新的本質。

精神航空公司決勝“9·11”

◆文/佚名

“9·11”對約翰的影響是深遠的。作為一家小型航空公司的市場部經理,“9·11”不僅使約翰的收入銳減,更使得本來聰明能幹的他束手無策。任憑如何努力,航空市場的大蕭條,使得約翰所在的美國精神航空公司(Spirit Airline)麵臨的不再是以往如何盡快增長的問題,而是巨大的生存壓力。

眼看2002年的9月11日就要到了。由於擔心恐怖分子在周年當天再次發動類似行動,公眾普遍預測,“9·11”當天的上座率將非常低,削減航班或賠錢已成定局。甚至有人半開玩笑地對約翰說:“貴公司這樣的中小型航空公司,9月11日當天全公司休假可能會好一些。”

約翰清楚地知道這一切,甚至知道董事會已經準備提出削減航班的計劃,可是,難道就沒有一點辦法嗎?

不行,得努力想想!

有了,有辦法了。行動!

2002年8月6日,美國精神航空公司宣布:“9·11”

周年祭乘機免費!18月7日,精神航空公司機票預訂中心的電話就開始響個不停,公司網站也因為訪問者過多而發生網絡大塞車;公司30架中小型飛機所能提供的1.34萬個座位,幾個小時內就被預訂一空。公司領導層對此表示滿意,董事會成員和所有公司高級官員決定在9月11日這一天,親自到機場為乘坐免費航班的乘客送行。

媒體和相關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活動帶來的社會效應和廣告效應,遠遠超過了公司的機票損失。公司的核算部門估計,免票活動將帶來50萬美元的損失。

這筆款項對於這個擁有12年曆史,主要市場僅包括佛羅裏達、底特律和紐約的小航空公司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但精神航空公司今後得到的回報將遠大於50萬美元,起碼大多數乘客在預訂免費航班的同時,訂購了幾天後的回程票。

精神航空利用“9·11”周年祭的機會不但打響了品牌,更贏得了聲譽,是獨辟蹊徑的典範。除此之外,美國大小媒體都在報道精神航空公司“獨樹一幟”提供免費機票的事情,一時間“精神航空”成了媒體上出現頻率最高的公司。這樣的宣傳效果,絕非50萬美元可以達到的。可以說,精神航空已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轉瞬之間成為全美著名的“愛國航空公司”。

《今日美國》旅遊版的專欄記者說:“精神航空的招兒,絕了!”的確,幾個星期前,精神航空和所有其他航空公司麵臨的問題一樣——9月11日前後的訂票數量奇低,上座率不足20%。這一招,使精神航空成為全美9月11日上座率最高的航空公司。

相比之下,美國多家大型航空公司——美洲、聯合、三角等,以及經營美國航線幾十年的英航、法航等公司,都計劃減少9月11日的航班數量。

依賴他人、模仿他人的人,不論他所仿效的偶像多麼偉大,他也絕不會成功。成功不是出於因襲和模仿,而是出於自己的創造。

劣勢就是你的最大優勢

◆文/佚名

有的時候,人的劣勢未必就是劣勢,可能反而成了優勢。

在日本,有個10歲的小男孩兒,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學柔道。

最終,小男孩兒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師做了師傅,開始學習柔道。他學得很刻苦,可是練了5個月,師傅隻教了他一招,小男孩兒有點弄不懂了。

他終於忍不住問師傅:“我是不是應該再學學其他招數?”

師傅回答說:“不錯,你的確隻會一招,但你隻需要會這一招就夠了。”

小男孩兒並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師傅,於是就繼續照著練了下去。

幾個月後,師傅第一次帶小男孩兒去參加比賽。小男孩兒自己都沒有想到,居然輕輕鬆鬆地贏了前兩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