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說:“孩子們,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你們說說各自心中的願望吧。”

大兒子說:“我最大的願望是當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最棒的科技產品!”

二兒子說:“我長大後希望當個將軍,指揮千軍萬馬,殺敵立功!”

輪到小女兒了,她歪著頭認真地想了一會兒,然後天真無邪地對爸爸笑道:“爸爸,我現在隻想要一個布娃娃,您能滿足我的這個心願嗎?”

故事講完了,台下靜了幾秒鍾後,接著是一陣如雷的掌聲,大家忽然明白了許多。我們現在就要畢業走出校門,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拋開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吧,還有什麼比現在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布娃娃更為重要更為現實的呢?

幾天後,大家都精神抖擻地走入了社會,尋找屬於自己的“布娃娃”,不過它或新或舊、或大或小罷了。

每天進步一點點。不是每一個遠大的理想都會如期地實現,重要的是一步步朝目標靠近。

邏輯

◆文/佚名

在一個遙遠的國家,有兩個非常傑出的木匠,他們的手藝都很好,難以分出高下。

有一天,國王突發奇想:“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木匠呢?不如我來辦一次比賽,然後封勝者為‘全國第一木匠’。”於是,國王把兩位木匠找來,為他們舉辦了一次比賽,限時三天,看誰刻的老鼠最逼真,誰就是全國第一木匠;不但可以得到許多獎品,還可以得到冊封。

在那三天裏,兩個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到第三天,他們把已雕好的老鼠獻給國王。國王把大臣全部找來,一起做本次比賽的評審。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纖毫畢現,甚至連鼠須也會抽動。

第二位木匠的老鼠則隻有老鼠的神態,卻沒有老鼠的形貌,遠看勉強是一隻老鼠,近看則隻有三分像。

國王和大臣一致認為第一個木匠獲勝。

但第二個木匠當庭抗議,他說:“大王的評審不公平。”

木匠說:“要決定一隻老鼠是不是像老鼠,應該由貓來決定,貓看老鼠的眼光比人還銳利呀!”

國王想想也有道理,就叫人到後宮帶來幾隻貓,讓貓來決定哪一隻老鼠比較逼真。

沒有想到,貓一放下來,都不約而同地撲向那隻看起來並不像老鼠的“老鼠”,啃咬、搶奪。而那隻栩栩如生的老鼠卻完全被冷落了。

事實擺在麵前,國王隻好把“全國第一”的稱號給了第二個木匠。

事後,國王把第二個木匠找來,問他:“你是用什麼方法讓貓也以為你刻的是老鼠呢?”

木匠說:“大王,其實很簡單,我隻不過是用魚骨刻了隻老鼠罷了!貓在乎的根本不是像與不像,而是腥味呀!”

合乎邏輯好辦事。人生的競賽往往是這樣,獲勝者往往不是技巧最好的,而是最接近人性的。因此,隻有靠邏輯做事,才能更符合自然規律,才能更容易成功。

理由

◆文/佚名

和一位國外歸來的朋友閑談,聽他說起這樣一些事。

他到超市裏去購魚,售貨員告訴他,讓他稍等一會兒。因為現在有一群動物保護協會的成員正在收集超市虐待動物的證據。

他十分不解,超市怎麼會虐待動物。售貨員告訴他,他們不允許在超市裏將活魚殺死,說這太殘忍和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