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有個同伴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許多人喜歡預支明天的煩惱,想要早一步解決掉明天的煩惱。明天如果有煩惱,你今天是無法解決的。一個人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任務和使命,努力做好今天的事,完成今天的任務和使命吧!
比爾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第二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猛搖樹。他想:這樣,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幹淨了。一整天比爾都非常開心。第三天,比爾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裏如往日一樣是落葉滿地。一位老工人走了過來,對比爾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比爾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的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挑水之道
◆文/佚名
有一位武術大師隱居於山林中。
聽到他的名聲,人們都千裏迢迢來尋找他,想跟他學些武術方麵的竅門。
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穀裏挑水。
他挑得不多,兩隻木桶裏水都沒有裝滿。
按他們的想像,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
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
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
眾人越發不解。
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穀裏打了兩滿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還少嗎?”大師說。
“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看去,桶裏畫了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以後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這樣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挑水如同武術,武術如同做人。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目標,才能避免許多無謂的挫折。好高騖遠,想一蹴而就,不但違反自然,而且寸步難行,隻會使你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
年輕詩人和老鍾表匠
◆文/佚名
從前,德國有一位很有才華的年輕詩人,寫了許多吟風詠月、寫景抒情的詩篇。可是他卻很苦惱,因為,人們都不喜歡讀他的詩。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是自己的詩寫得不好嗎?不,這不可能!年輕的詩人向來不懷疑自己在這方麵的才能。於是,他去向父親的朋友——一位老鍾表匠請教。
老鍾表匠聽後一句話也沒說,把他領到一間小屋裏,裏麵陳列著各色各樣的名貴鍾表,這些鍾表,詩人從來沒有見過。有的外形像飛禽走獸,有的會發出鳥叫聲,有的能奏出美妙的音樂……
老人從櫃子裏拿出一個小盒,把它打開,取出了一隻式樣特別精美的金殼懷表。這隻懷表不僅式樣精美,更奇異的是:它能清楚地顯示出星象的運行、大海的潮汛,還能準確地標明月份和日期。這簡直是一隻“魔表”,世上到哪兒去找呀!詩人愛不釋手。他很想買下這個“寶貝”,就開口問表的價錢。老人微笑了一下,隻要求用這“寶貝”,換下青年手上的那隻普普通通的表。
詩人對這塊表真是珍愛之極,吃飯、走路、睡覺都戴著它。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漸漸對這塊表不滿意起來。最後,竟跑到老鍾表匠那兒要求換回自己原來的那塊普通的手表。老鍾表匠故作驚奇,問他對這樣珍異的懷表還有什麼感到不滿意。
青年詩人遺憾地說:“它不會指示時間,可表本來就是用來指示時間的。我帶著它不知道時間,要它還有什麼用處呢?有誰會來問我大海的潮汛和星象的運行呢?這表對我實在沒有什麼實際用處。”
老鍾表匠還是微微一笑,把表往桌上一放,拿起了這位青年詩人的詩集,意味深長地說:“年輕的朋友,讓我們努力幹好各自的事業吧。你應該記住:怎樣給人們帶來用處。”
詩人這時才恍然大悟,從心底裏明白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高爾基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受青睞,立足生活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與其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不如腳踏實地地幹些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