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很長,可以提前告訴書友,大約兩百萬字左右,作者君的節操堪稱業界良心。
那麼既然框架有點大,就趁著開書的閑工夫,扯一扯東晉時期北方形勢,避不過的問題。
也就是本書主角所在的時間段裏,北方的燕國和秦國對漢人是個什麼態度。
先說在它們之前的後趙吧。
後趙的名聲是很臭的,即使是現在也是這樣,多數史書對其都是持著批判和否定的態度。
原因有2
第一是後趙的建立者石勒,文化水平很低,雖然後麵努力彌補,但依然先天劣勢,采用的還是胡人那一套,有限的漢化。他的繼任者石虎更是除了殺就不知道其他事情的人。
石勒所在的羯族,乃是中亞奴隸,整體文化程度和漢化程度更低,基本以搶劫為榮,以耕種為恥(史書大量記載,不詳細敘述)
如果不是羯族倒行逆施,冉閔的一個殺胡令,能讓鄴城附近的漢人,三天殺掉20萬胡人麼(有記載的)?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第二就是後趙的民族政策就是以胡製漢,分而治之。漢人不擔任或很少擔任中央職務,普遍在基層有一些低級官員。
骨子裏全是壞水的漢人文化階層都是巴不得趙國快點滅亡的,它能不滅麼?
於是後趙起來的快,被滅掉更快。
冉閔建立的魏國就不說了,這個政權很特別,以後再說。
後趙的滅亡伴隨的是慕容鮮卑的崛起,石虎當政時期,就有大量漢人(含士族)逃亡東北,在慕容鮮卑的治下生活。
慕容鮮卑的策略是和漢族士族聯姻,快速漢化,幾代人時間,慕容家就已經是脫胎換骨,人才濟濟。
但燕國主要是和漢族士族,大地主合作,對於普通平民來說,這種日子一樣不好過。
這段時間,燕國的矛盾主要在於慕容家和其他幾支鮮卑,以及北方的丁玲族(維吾爾人的先輩)等胡人之間的矛盾。
燕國高層低層大量任用漢人,不過主要以北方逃難避禍的士族為主。
士族麼,世家麼,腐朽得很,你懂的。
而前秦的氐族,本身就是逃難崛起的,跟他們混的一般都是寒門的漢人,低層的平民,再加上本身氐族漢化就很深,所以到了苻堅當政的時候,漢族官員有記載的比例已經超過70%,包括基層和高層。
寒門麼,開始是很有戰鬥力的,所以前秦很快就壯大起來,滅了燕國,叫板東晉,其中都有內在原因。
還是那一點,北方胡人誰能用到漢化的好處,而摒棄漢化的壞處,誰就會是最後的贏家。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