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喜歡胡說八道的苻健(1 / 2)

本書作者君是用心在寫,曆史人物力求還原,絕不是臉譜一樣的人物。

每個曆史人物的個性,作者君都是查過揣摩過的,我就是一句話,用心寫書,寫出經典,不求鮮花掌聲。

下麵就來說說苻健這個人,本書文中其實已經有很多相關的刻畫。

有的皇帝早年很聰明,後期很糊塗;比如南梁武帝蕭衍

有的皇帝早年很振作,後期很頹靡;比如南梁武帝蕭衍

有的皇帝早年很能幹,後期很荒淫;比如北齊的開國皇帝高歡

相比之下,前秦皇帝苻健的前後變化則相當特殊,相當另類。

年輕時,苻健很會說話;他長袖善舞,讓氐族在關中落戶生根,可以說功不可沒。

他崇尚儒學,推行漢化,可以說是一個“相當會說話”的人。

然而,到了晚年,苻健卻變得越來越不會說話,而且越來越不說人話。(本書背景生冷但精彩,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到作者君的苦心)

在中國曆代鷹派皇帝中,因為說了不該說的話,說了不像是人所說的話,而險些招來殺身之禍的,恐怕也隻有苻健了。

東晉永和六年(350),苻洪(他爹)遇害,苻健掌權,成為新一任秦王。鑒於東晉強大,難以抗衡,出於策略上的考慮,苻健“去秦王之號,稱晉爵,遣使告喪於京師,且聽王命”(《晉書?苻健載記》),打出了尊晉的旗號。

這時候,可以看出苻健是相當會說話,而且會說人話的。

為了完成父親遺誌,苻健瞅準機會,挺進關中,另派侄子苻菁率偏師攻打河東。用人之際,苻鍵的嘴巴又派上了用場。在盟津分別時,苻健拉著苻菁的手說:“事若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看看,還有比這更能說話,更會說話的人麼?忽悠自己的侄子苻菁去死,還說得這麼煽情。

張遇曾為東晉鎮西將軍,後因受到謝尚的歧視和排擠,迫不得已投靠苻健。

張遇父母早亡,繼母韓氏尚在,隨張遇生活在許昌軍營之中。

張遇歸秦後,韓氏也一同來到長安。

韓氏雖然徐娘半老,但風韻猶存,苻健垂涎美色,便將其納入後宮,封為昭儀。(開始管不住鳥了)

不久,張遇也因此被封為司空,位列三公。(給便宜兒子升官,不知是啥想法,反正苻健此時的想法和做法都很奇葩)

繼母也是娘。苻鍵霸占繼母,張遇心裏很痛苦,很窩火,但他寄人籬下,隻能含垢忍恥。

然而,苻健得了便宜賣乖,偏偏要一次次往張遇傷口上撒鹽,生怕他忘了這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