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0年秋天,曹真身體複原,立即向魏主曹睿上了一道奏章。奏章說:“多年來,蜀國三番五次地侵犯我國,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如果不消滅蜀國,我國永遠沒有安寧的時候。目前,正好天氣涼爽,加上我國連年豐收,糧草豐富,兵強馬壯,是討伐蜀國的大好時機。我願意和司馬懿共同率領大兵,討伐蜀國。”曹睿很高興,問侍中劉曄說:“曹真上表,要討伐蜀國,你看是否可行?”劉曄答道:“曹真大都督赤膽忠心,善於用兵,及時攻蜀,消滅後患,非常正確。再有司馬懿一同出征,一定會馬到成功,請您不要猶豫,立即下詔吧!”曹睿連連點頭道:“司馬懿正在邊疆視察,這幾天就要回來,等司馬懿一回都城,立即請他來見我。”
不多天,司馬懿視察邊疆軍務回到首都,曹睿召見司馬懿說:“曹真上表,主張攻伐蜀國,我擔心吳國會乘機發兵,所以暫時沒有同意,不知你的意見怎麼樣?”司馬懿道:“曹真考慮得非常正確,我也正想提這個建議!據我看來,諸葛亮三出祁山,未得半點好處,肯定會再出兵進攻我國。我們不能老是被動挨打,應該主動出擊。再說,吳國一直是抱觀望態度的,他們決不會輕易出兵,乘此機會,除掉蜀國,是大好時機!”曹睿見司馬懿也是這個態度,下定了攻蜀的決心,立即下詔:封曹真為征西大都督,司馬懿為征西副都督,劉曄為軍師,領四十萬大軍,即日起兵伐蜀。曹真一麵傳令隴西各路軍馬收拾起程,一麵和司馬懿、劉嘩共同前進,大軍經過長安,直指劍閣道。第一戰的目標是拿下劍閣,好進取漢中城。
諸葛亮自從回到漢中以後,日夜訓練士兵,準備再攻中原。忽報:“魏國派曹真、司馬懿、劉曄等人率大軍四十萬,進攻我國,準備從陳倉奔劍閣,現在前鋒部隊已接近陳倉!”諸葛亮笑道:“我正要討伐中原,他倒先來了,來得好!”隨即傳令各路,認真防範,隻等魏兵進攻失利,撤兵回國時,再發兵追趕,趁勢攻魏。
曹真與司馬懿大軍一路進發,不多久便到達了陳倉城,進城一看,陳倉城內,一片廢墟,不見一間房屋。原來是諸葛亮上次退兵時,拆毀了城牆,燒盡了房屋,城內一片荒蕪。曹真看到眼前這個荒涼的景象,非常氣憤,立即要傳令前進。司馬懿止住了曹真,說道:“不可冒進,我昨天夜裏觀察星象,最近將有一場連陰雨。這時候前進,如果攻占了劍閣,還好說一點;假如在我們占領劍閣之前,大雨下起來,那時進不能進,退不能退,人馬就要受苦。現在還是暫且在城中搭起行軍帳篷,等陰雨天結束後,再行軍打仗。”
曹真也是個比較懂得天文地理知識的人,立即點頭同意,傳令:“修起陳倉故城牆,城內搭起帳篷,大軍駐紮城中等候命令。”
果然,不幾天便下起了大雨,而且一下就是一個多月,淋漓不止,兵器都上了鏽;士兵們成天濕漉漉的,連覺都睡不好;馬也沒有好草料吃,軍隊裏人心惶惶。有些人已經唉聲歎氣,產生了厭煩的情緒。
這一天,曹真請司馬懿到大寨中商量對策。曹真說:“現在,大雨接連下了一個月,軍士們都不願再住下去了,你看怎麼辦才好?”司馬懿說:“連陰了一個多月,士兵們不少人生了病,現在即使馬上天晴,也不能打仗。如果蜀兵乘機來攻,我們反而要吃虧,不如撤兵回國去。”曹真說:“我也是這麼想,但怕蜀兵追來,怎麼辦?”司馬懿說:“不要緊,我一直留心這一點,早已準備好了兩支人馬,他們一直駐在城中最高、最幹燥的地方,戰鬥力較強。我們撤兵時,將這兩支人馬埋伏在後麵,蜀兵追來,正好中了我的埋伏計策!”二人正在商量,忽報:“魏主派使節來到。”原來魏主曹睿傳詔,令曹真退兵。曹真當即傳令:“大軍後隊變前隊,徐徐地撤回魏國去!”
在這連綿陰雨的日子裏,蜀兵住在溫暖幹燥的城中,非常舒服,休息得非常好。聽說魏兵後撤,大將們一致建議乘勢追擊。諸葛亮卻笑著說:“你們都不了解司馬懿,如果這次是曹真單獨統兵,我早發兵追趕去了;而司馬懿不一樣,他既大膽又細心,精通天文地理,善於行軍布陣,撤兵的時候,肯定埋伏了兩支精銳兵馬在後麵;我如果追去的話,正好中了他的埋伏。我現在讓他遠撤,而分兵從斜穀道出發,再到祁山,乘魏兵不提防的時候,突然襲擊,進攻魏國!”說完,諸葛亮命令魏延、張嶷、杜瓊、陳式四員大將從箕穀進兵,馬岱、王平、張翼、馬忠從斜穀進兵,到祁山會齊;自己統帥十萬大軍,令關興、廖化為先鋒,隨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