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9年,魏國皇帝曹睿病死,兒子曹芳當了皇帝。曹芳任用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管理國家大事。曹爽對司馬懿很敬重,大小事情都和司馬懿商量,司馬懿同意的事情,曹爽才去辦理。時間一長,人們都看得出來,說是曹爽和司馬懿共同治國,實際上司馬懿既管軍隊又管朝政,國家軍政大權都落在司馬懿一個人的手中,漸漸地,難免有一些議論便傳了出來。在曹爽的門下,有五百多名幕僚,他們都是曹爽的私人謀士,盡心盡力地為曹爽的利益著想。在這五百多人中,有五個人最得曹爽的信任。他們是:何晏,字平叔、鄧颺,字玄茂、李勝,字公昭、丁謐,字彥靖、畢軌,字昭先。這五個人聰明博學,很有智謀,別人稱他們為“智囊”。他們見曹爽服從司馬懿領導,心裏不高興,便對曹爽說:“您是大將軍,朝廷大事,您要多拿主意,不要什麼事情都聽司馬懿的!”曹爽說:“我和司馬懿一同受先帝托孤之恩,他又是我的父輩,我怎能不尊重他呢?”何晏說:“大將軍,您錯了!您的父親當年在世時,總是作為領兵主帥的,司馬懿是副帥。您的父親多次受司馬懿的氣,這才生病死去的。您不要把司馬懿當成好人!”曹爽猛然醒悟過來,想道:“過去曾聽父親說過和司馬懿賭賽的事,父親總是輸,氣得生了一場大病!我果然不能糊塗!”便問何晏,那應該怎樣才能奪回大權呢,何晏不慌不忙地說:“要奪回權力不難,但要分步進行,先要奪回兵權;奪回兵權之後,再一步步地奪回政權。您可以如此如此……”
第二天,曹爽來到後宮,求見郭太後,對郭太後說:“太子剛剛當皇帝,許多文武知識需要有專人教授。太尉司馬懿文武雙全,可擔負起這件大事來,太後應下一道詔書,封司馬懿為太傅。至於管理禦林軍、操練兵馬等小事情,可以交給別人辦理。”郭太後覺得曹爽說得很對,便傳下一道詔書,封司馬懿為太傅,專門陪伴皇帝、教導皇帝,將兵權全部交給大將軍曹爽。從此後,國家的兵權全部集中在曹爽一人手中。曹爽任命自己的二弟曹羲為中領軍、三弟曹訓為武衛將軍、四弟曹彥為散騎常侍,三人各率領三千禦林軍,出入皇城,擔任皇城的守衛任務。曹爽又任命何晏、鄧颺、丁謐為尚書、畢軌為司隸校尉、李勝為河南尹,把這五個人當作心腹,成天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這麼一來,軍政大權落在曹爽一人手中。司馬懿從名義上說是升了官,實際上是無事可幹了,便經常不上朝。後來幹脆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說:自己年紀老了,腿腳不靈便,要請長假在家裏休息。曹爽立即批準。司馬懿便名正言順地在家養病,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辭職回家閑住。
排擠掉了司馬懿父子,曹爽鬆了一口氣,放心地吃喝玩樂。各地進貢給皇帝的珍寶,曹爽先將好的選下來,留給自己,然後再送進宮中;從各地選來的美女,曹爽先把特別漂亮的留下來,剩下的才送進宮中。他又在家裏大造樓閣、花園,過著花天酒地的日子。
曹爽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打獵,經常和何晏、鄧颺等人外出圍獵,一般要去三五天,有時甚至要十天半個月才能回城。曹爽的弟弟曹羲不放心,勸曹爽說:“大哥,您是朝廷重臣,輕易不可外出。您長期在外打獵遊玩,如果有人乘機在皇城中作亂怎麼辦?”曹爽道:“不要大驚小怪的!朝廷兵權在我手中,皇城的禦林軍在我弟兄手中經管,哪一個還能發動內亂?即便作亂,我有軍隊,又怕什麼?”司農桓範也道:“大將軍,話是這麼說,但卻不可不防。現在朝廷老臣中,隻有司馬懿可以算是您的對手,司馬懿雖然在家養病,但您對他還是應該小心提防才對!”曹爽見大家都這麼說,自己也被提醒了,便決定找個機會探聽一下司馬懿的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