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曹、孫以及朱雋四人並沒有將這天討論的事情告之任何人,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如曹操的計劃一樣,甚至連一絲的差錯也沒有。
為了監斬這十幾萬叛逆,朝廷派出宦官作監軍,而這宦官不是別人,正是十常侍之一張讓的幹兒子,這位宦官姓甚名誰倒是沒有人留意,隻知道他到軍的第一天,就向朱雋伸手要錢,然而朱雋又何來有錢?
黃巾可不是富商,更不是甚麼世家大族,不過是一群平民的起義行動,即便是平定了,也不可能搜括到多少錢財,朱雋苦苦解釋,然而那名貪財的宦官卻是絲毫不加以理會,後來朱雋一怒之下,把這位宦官給亂棍打出軍營。
好吧,老將軍一怒,事情就麻煩了。
因為監軍被趕走,監斬一事自然押後了,而那位被亂棍打出軍營的宦官,心生不憤之下,回到洛陽對著義父張讓就是一陣的添油加醋,硬是把朱雋由白說成黑,把是說成非。張讓縱使心知義子口中所言大抵是誇大其詞,但是朱雋把他義子趕出軍營卻是事實,這又如何讓他不怒?
張讓聞言大怒之下,一副哭哭啼啼淚滿腮的樣子進得宮中,對著靈帝就是一陣訴苦,言語中把朱雋說成恃功生驕,不尊聖令的人物,更是半真半假的把監軍被亂棍打出的事告訴了靈帝。
靈帝聞言卻是半信半疑,對朱雋這老將軍的性格,他亦是相當清楚,然而張讓一副委屈可憐的樣子,卻是讓靈帝遲疑起來,最後勉強下令把朱雋召回洛陽,準備另派盧植前往領軍監斬。張讓自然不甘心朱雋隻是被“召回”,於是偷偷把“召回”二字改成“押回”,於是本來無罪的朱雋,卻瞬間變成有罪了。
靈帝又豈會不知道張讓的小動作,隻是他明白張讓要是不出這口氣,恐怕事情就難以解決,再加上自己對張讓的寵信,也就視而不見,而正因為靈帝與張讓這兩人的舉動,卻使朝野上下掀起了軒轅大波。
大將軍何進及一眾清流得知朱雋因為得罪宦官而被捕,又豈能輕易罷休,於是自聖令下達那天開始,廟堂之上的爭吵聲就從來沒有斷絕過,幾乎每一天都有朝臣向朱雋求情,又或明或暗諷刺宦官貪財無能,陷害忠良。
漢末自黨錮之禍後,宦官、外戚、朝臣之間三方勢力就已經糾纏不清,平常這些矛盾都隻隱藏於深處,然而因為朱雋一案,這矛盾與衝突迅速激化,朱雋人還沒有回到洛陽,廟堂之上早就已經吵得不可開交,每天被宦官和朝臣煩得頭疼不已的靈帝,為了盡快解決問題,所以在盧植還不到軍營前,就把朱雋革職查辦。
然而無論宦官還是朝臣、外戚還是靈帝,都沒有想到此軍最後所引發的,是一場幾乎足以稱之為“地震”的巨大變化,數萬朝廷大軍之所以能看守著十幾萬黃巾俘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朱雋的功勞,然而現在朱雋被革職,盧植卻黨未到軍中……
於是,十數萬黃巾俘虜奮起反抗,朝廷大軍瞬間就被殺得四散,而十萬黃巾俘虜居然逃得七七八八,此事一出,所有爭論的聲音都停了下來,十萬黃巾啊……全都跑掉了……這意味著甚麼,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然後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俘虜逃跑一事的責任,就成為了宦官與外戚互相攻伐的重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