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失其鹿,群雄共逐。
元朝末年,幾十年地坐享其成,已經完全地將蒙古人從昔日地草原雄鷹,變成了今日地圈養草雞。
從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至順帝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五年間,換了八個皇帝。由於爭奪帝位,蒙古貴族之間長期相互傾軋,內戰不斷,而這時地國家軍政大權也已經轉移到了握有實力的蒙古大臣之手。
元朝武宗時,用在敬神、修寺等宗教活動上的開支,一度高達政府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據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宣徽院統計,僅供佛飲食一項,該年共用麵四十三萬九千五百斤,油七萬九千斤,蜜二萬七千三百斤,每日宰羊至萬頭。
英宗以後諸帝更是貪財好貨,掠奪無厭,在這種情況下,財政經常支絀,以致“朝廷未嚐有一日之儲”。
蒙古人要彌補虧空,但卻沒有宋朝那種開源節流地本事,隻有是不斷地加重稅收,濫發紙幣,政府賣官鬻爵,賄賂公行,而官吏斂括的花樣更是無奇不有。
到了元順帝(元惠宗)時,一切腐敗現象已然是達到極點,以順帝為首的蒙古皇室,也是“醜聲穢行,著聞於外”。
元統元年(1333年)京畿大雨,饑民達四十餘萬;二年江浙被災,饑民多至五十九萬;至元(後)三年(1337年),江浙又災,饑民四十餘萬;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連決三次,饑民遍野,盜匪橫行。
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趙醜廝、郭菩薩的起義,便以“彌勒佛當有天下”的口號,揭開了元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順帝至元三年(1337年),又有廣東朱光卿、聶秀卿的起義,稱“定光佛出世”;同年又有河南棒胡的起義,棒胡燒香聚眾,起義者“舉彌勒小旗”。
至元四年(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義,起義農民五千餘人,“背心皆書佛字”,到了至正初,小規模起義、暴動已遍及全國,僅京南一帶的起義即達三百餘起。
由於舉行起義的農民多是漢人(北方原遼國、金國漢族人)、南人(南方南宋漢族人),因此蒙古人對漢人、南人更加仇視。
元丞相伯顏等人由此曾提出了要殺絕漢人張、王、劉、李、趙五姓的主張,同時又重申漢人不得執兵器,不得執寸鐵,並且還下今北人毆打南人不許還報等。
如是種種,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終於爆發了最終將蒙古人趕回草原、並引發元帝國徹底崩潰地紅巾軍大起義。
在紅巾軍起義地前後,日後坐大地還有至正八年(1348年)浙東方國珍和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張士誠的起義。
元末群雄,從始至終都分為兩大派係,即劉福通和徐壽輝的紅巾軍係,以及張士誠、方國珍的非紅軍係。
紅巾軍主要分為兩支,一支起於穎州,領導人是劉福通;一支起於蘄、黃,領導人是徐壽輝、彭瑩玉(即彭和尚)。
同年五月,劉福通率領農民軍攻下潁州,此人長期以來即以白蓮教的名分來組織農民進行造反,他最初在永年推韓山童為首,稱韓為宋徽宗八世孫,於是“河、淮、襄、陝之民,翕然從之”。
後來事機泄露,韓山童被捕,其子韓林兒逃至武安,劉福通即來潁州,攻下朱皋,在朱皋開倉賑濟貧民,“從者數十萬”,以後又相繼占領羅山、真陽、確山、汝寧、息州、光州等地。
八月,徐壽輝、彭瑩玉攻下蘄州。
彭瑩玉是袁州“莊民家子”,自幼出家,以清泉為人治病——也就是給病人喝摻雜了藥物地天然礦泉水,而袁州百姓也“事之如神”。
彭和尚也是長期利用白蓮教發展組織的高手,當至元四年(1338年)起義失敗時,他逃匿至淮西,淮民“爭庇之”。
徐壽輝,本來布販子一名,實則繡花枕頭一個,彭和尚見他相貌不俗,便推舉他為王,在蘄、黃起義,並建元“治平”,國號天完。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地義軍中,“天完”軍地紀律是最為嚴明的,也是擾民最少的。
“天完”者,大元上各加一橫一寶蓋,“壓”大元為主也;“天完”政權地太上皇是彭和尚,主要執行人則是鄒普勝。
天完政權初開張時,攻伐四克,不僅打敗元朝威順王寬徹不花大軍,連陷饒州、信州以及湖廣、江西諸郡縣,未幾又破昱嶺關,攻克杭州,隊伍很快便增加到百萬人,鄒普勝一軍也極能打,連克太平諸路,聲勢大震。
以後徐壽輝又派部將明玉珍攻取四川,於是四川和雲南一部分地區也被紅巾軍所控製。
可惜的是,天完政權中,沒有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知識分子教他們長謀遠略,得城多多,遂得遂失;鬧騰一年多,所存廣大地區一個一個丟掉,最後連“國都”蘄水也被元軍攻下,“皇帝”徐壽輝隻能跑到黃梅躲著。
彭和尚見勢不妙,攜帶大筆珠寶不知所蹤,日後此人再無露麵,估計是蓄發當起了富家翁。
就這一點而言,彭和尚是成也白蓮教、敗也白蓮教:讀書人所尊奉地是儒家地孔子,與白蓮教所信奉地“彌勒佛”風馬牛不相及,二者能有什麼共鳴才是怪事。
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就做的很好,他在借紅巾軍地這個外殼壯大了自己地實力之後,立即便與白蓮教翻臉為仇,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讀書人——應該說也是代表著當時先進生產力地小地主階級的懷抱中去了。
至於做了如此“不講道義”地事情之後的結果如何,大家就都有目共睹了。
節節敗退之時,“天完”政權幸好有倪文俊能幹,率軍連接攻克沔陽、襄陽、中興(江陵)、武昌、漢陽、蘄水等地,最終把徐“皇帝”迎駕到漢陽。
倪文俊與徐壽輝相處了一陣後,“君臣”不和,老倪想殺“皇帝”老徐,不成,隻得跑往黃州自己老部下陳友諒處。
孰料,陳友諒正愁自己手下人馬不多,見老倪自己送上門來,當即歡天喜地的迎接,然後沒過幾天,陳友諒就在酒宴上殺掉老上司,吞並其全部兵馬。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終於殺掉了徐壽輝,自己即位做了皇帝,定國號大漢。
同是西路紅軍大將地明玉珍不服陳友諒,於是不久也在四川重慶自立,國號大夏,並以明教為國教攻下了四川,是早期紅軍將領獨霸一方者唯一善終的,他終其一生都在和雲南元軍作戰。
明玉珍原名旻玉珍,因為信奉明教,把自己姓都改了——老朱後來也隻敢把國號叫“明”而已。
陳友諒,沔陽打漁人出身,本姓謝,其祖父入贅陳氏,因從其姓。
老陳小時候也讀過幾天書,略通文義。青年時代有算卦人說他家祖墳風水好,當出貴人,這使得陳友諒竊喜之餘,便一直懷有造反異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