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秋由元青花瓷所想到的,卻是後世風靡於世的、大名鼎鼎的“洛陽鏟”。
“洛陽鏟”據傳為中國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盜墓者李鴨子於二十世紀初發明的,一九二三年前後,馬坡村村民李鴨子來到他家附近一個叫孟津的地方趕集,轉了一會兒,他便蹲在路邊休息。
李鴨子素日裏以盜墓為生,故而他日常所思所想地也是有關盜墓的問題,這時,李鴨子看到離他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包子鋪,賣包子的人正準備在地上打一個小洞,而此人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卻是引起了李鴨子的興趣。
李鴨子注意到,這個東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再提起時就能帶起很多泥土,盜墓經驗豐富的李鴨子馬上意識到,這東西要比平時使用的鐵鍁更容易探到古墓。
李鴨子受到啟發,不動聲色地比照著那個工具做了個紙樣,之後找到一個相熟的鐵匠照紙樣做了實物,史上最具實用價值地盜墓工具“洛陽鏟”,就這樣不聲不響地誕生了。
洛陽鏟不但將打洞所需要的工作量降到最低,而且它對周圍環境的破壞也被降到了最低,在將洛陽鏟打洞所帶出的泥土帶走之後,地上除一個通常僅為碗口大地小洞外,別無異常。
常見的洛陽鏟鏟夾寬僅二寸,主體部件為U字半圓形鐵鏟,鏟頭上部單獨加裝長柄。
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長二十至四十厘米,直徑五至二十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杆後,可以輕而易舉地打入地下十幾米。
洛陽鏟的製作工序有二十多道,最關鍵的便是成型時所打造的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
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複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製坯、煆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隻能手工打製。
張知秋對於自己為何會對這“洛陽鏟”如此熟悉而有些汗然,不過他隨即便將之歸結到那本莫須有的《穿越之必備》中去,不再理會了。
“唉!時不我待啊!”
張知秋憤然地一拍帥案,遺憾地直咋舌頭:要是能夠早點想到這個東西,哪怕是隻做出幾個來,給營地前麵密密麻麻地挖滿了碗口大、一尺深地小坑,猝不及防之下,即便是來多少馬也都算是全廢了!
對於張知秋所言地如此神奇之物,眾人將信將疑,但也沒有人跳出來橫加指摘——隻憑前邊地那些表現,張知秋便已經震住了這些久經沙場地軍人,並且得到了他們地認同與尊敬。
在稀裏糊塗地聽完張知秋地“天書”之後,眾人一哄而散,各自去落實先前所安排地相關事宜,心中倒是戰意盎然,對於未來地這一戰更是充滿了信心。
不要說是這些武將們,就是張繼宗本人,在聽完張知秋地訴說後,也是對此將信將疑。
沒有見過洛陽鏟的人,根本就想象不到,為什麼那麼一個簡單而不起眼的小鐵片,竟然就能夠把地下的泥土給帶出來。
張繼宗肩窩挨了一槍,雖然傷勢不重,但此刻那股緊張和亢奮地精神頭過去後,傷口開始炎症發作的虞候大人也是不由地感到一陣陣地耳鳴眼花、頭暈腦脹,無奈之下也隻好是先去臥床休息了。
無人管束之下的張知秋,終於重新感受到了自由的滋味;而身裹張建東的披風之後,更是立刻嚐到了身為“人民公仆”的好處與甜頭。
走在偌大地一個輜重營內,張知秋那叫一個橫行無忌啊——作為忻州營地士卒,又有誰不認識張千戶地這件極具奢華地拉風披風呢……
不是張繼宗小氣地不給他一件官衣穿,實在是無論是他本人、還是那個死去地虞候的衣服,套在張知秋的身上便如沐猴而冠一般,還不如他那身古裏古怪地麻袋衣看著順眼,最後也隻能是先如此將就了事。
張知秋眼見眾人風雲流散,自己卻也沒有歇著,徑自來到夥房處,征用了一個爐灶,讓人去將正自排隊挖土地老張頭找了來。
老張頭見了身披錦袍地張知秋,自然是好一番地驚羨,不過張知秋也沒有多做解釋,隻說大帥要讓他來負責打製一件東西,如果成功,必有重賞!
老張頭對此倒是沒有什麼意見,而且張知秋允諾,一會兒加餐的時候可以讓他不限量地吃麵條,老張頭於是馬上便精神抖擻地全身的腱子肉亂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