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秋這時最過開始後悔與懊惱的,就是自己太過於相信小說和影視劇而裝13過了頭。
當初,當輜重營慘勝、終於在將近黃昏時分熬到姍姍來遲地大同援軍露麵之後,大家都已經是在精疲力竭地垂死掙紮了。
在這次日後被廣為傳頌地“雁北大捷”中,張建東的募兵營傷亡過半——這個比例略高於整個輜重營的平均傷亡率,但卻已經是讓整個大明朝廷從上到下地歡騰一片了。
在這次戰鬥中,被自己把自己圈在一個由糧袋和衣服包泥後形成的泥土袋所構築地土圍子裏的忻州役夫們,逃無可逃、遁無可遁,隻能是拿起原本是由他們所運送的白蠟杆長槍來和馬匪們拚命。
事實上,到最後真正和輜重營的軍民們當麵進行殊死搏殺的,正是那些戰力遠遜於蠻族韃子的草原馬匪了。
至於那些真正地蠻族韃子們,在前邊的戰鬥中,卻是已然被張知秋所搗鼓出來的“投槍陣”給基本屠戮一空了。
即便如此,輜重營的將近三萬役夫仍然付出了將近一萬的傷亡,其中死亡人數超過二千人——這也是由於馬匪們在被張知秋算計後人數不足、戰力有限的緣故。
但僅僅隻是這數百名馬匪和不到一百個韃子,在對陣這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的大明正規野戰部隊的同時,還有上萬名年輕力壯地役夫們在一旁助戰,卻仍是給輜重營造成了如此慘重的傷亡。
即便如此,在真正地對戰中,被殺死的馬匪和韃子卻隻是少數,他們的最大傷亡,是被之前的“投槍陣”以及五百架大型弩箭所造成的。
相比之下,由傳統地弓箭給馬匪們所造成的傷害卻是極其地有限,在輜重營地弓箭手和數千名役夫射出上萬枝最好的雕翎箭之後,給馬匪們所造成的,卻大多隻是一些戰鬥中都不減員的傷員罷了!
箭雖然好,但射箭的人卻是太無力了,即便是被正麵射中,隻要不是倒黴地正中要害,馬匪們都極少有斃命的。
當然,即便是射傷,卻也是極大地削弱了馬匪們地戰鬥力的,否則隻是在第一次被衝擊的時候,輜重營就有可能崩潰了。
最讓張知秋無語的是,就是這死的隻剩下二百人的殘匪,竟然還能夠當著五千名大同邊軍和近三萬輜重營軍民的麵,從容不迫地逃亡而去!
經此一役,張知秋對於這大明的軍力總算是有了一個直觀地認識了,那就是,怎一個“渣”字了得!
在現代時張知秋就一直在疑惑,大明被自家上百萬的農民革命者推翻倒也罷了,可是這經過多年血與火考驗地、上百萬的革命武裝力量,盡然被男女老少加起來總人口也隻有十幾萬的蠻族給三下五除二地打的灰飛煙滅不說,堂堂上國、過億的人口,也竟然就這麼輕而易舉地被奴役了!
到了這時,張知秋好歹算是有些開始醒悟了。
要知道,張建東地這隻軍隊,那可也算得上是大明朝正經八百地野戰軍部隊了,可是張知秋親眼所見地這種現狀,也隻能是讓他驚詫莫名、搖頭歎息!
對於這些“救”了輜重營闔營老少地大同軍鎮的援軍,張知秋是怨念最為深重的:求援信在昨天上午便已送出,以此地距離大同的遠近,騎兵快馬馳援,半日可至。
但是,這五千名大同軍鎮最精銳地騎兵,卻是在整整一天半之後才徐徐到達戰場,並且一箭未發、一刀未舉,便由此而立了大功!
事實上,如果不是朝廷中的互相傾軋的話,大同總兵胡雲峰這次極有可能是獨攬這一次“雁北大捷”地全部功勞的。
但是,因為在年前的那次蠻族由大同破關入寇,朝廷不但是撤換了原來的大同監軍,並且此次還有兵部的一個侍郎作為欽差坐鎮大同,事情又來的太過於突然,胡雲峰實在是沒有多少機會來上下其手、欺上瞞下,這才會是在大捷之後仍是落了個灰頭土臉的結局。
當然,這也是朝廷地某些大佬們,有意打破曆年來九邊將領們將軍鎮完全打造成為自家後院地一種努力,這次卻是沾了張知秋的光,也算得上是一舉奏功、初獲完勝了!
其實,早在大同援兵趕到之前,將自己的探馬撒到三十裏外的馬匪們便已獲得了消息,並由此而及時地撤出了戰鬥並成功地逃之夭夭。
張知秋當時便估計是援軍已至,當即建議組隊追殺!
此刻戰場中的戰馬比比皆是,足有數千匹之多,足以將張建東地部隊全員都變成騎兵,而隻要他們能夠阻攔這些馬匪們片刻,援軍到後,這些人是一個也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