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小三(1 / 2)

仁和堂是忻州城最大的藥鋪,也是老孫頭如今看病吃藥的醫院所在,不但提供上門服務地出診,而且服務態度良好,收費在張知秋看來也還算是物美價廉。

在張知秋印象中,昔日在現代的北京城逛街的時候,聽到兩個路過的小美眉抱怨,說去醫院看個感冒前後花了一千多元——如果對方不是美眉的話,這話張知秋估計也是充耳不聞地聽不到的。

前兩天老孫頭剛回來的時候,除瘋病未愈之外,還患上了感冒:一場大戰下來,輜重營所有地帳篷全部損耗殆盡,老孫頭在野外露天度過兩晚之後,在大同就感冒發作了。

事實上,這次被凍病以及受傷的人實在是不少,好在大勝之下的張建東也未吝嗇,百忙之中批準了張繼宗延醫購藥地申請,事後倒是給張建東又大大地添了一份好名聲。

這事情還是張知秋找張繼宗開口的,為此他也特意事先考察了一下當地的醫藥市場物價,準備了一些說辭,但竟然卻是全都沒有用上,張繼宗對他可謂是極給麵子。

當然,這筆開支張建東也不會自掏腰包:那些戰馬等戰利品,除自己留下一部分之外,其餘的他全部高價出手,蠻族的戰馬,可是比從蒙古人部落中購買的馬匹更是要強上不止一個檔次的了。

也不是張建東不懂得將這些戰馬留作日後自用,但是他的軍隊編製是有定額的,是以這些人所皆知地軍馬,就務必不能自留了,否則至少一頂“圖謀不軌”的帽子是逃不脫的;而要被人扣個“造反”什麼的名目,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以張知秋當日的調研來看,僅以治療感冒這一項開銷而言,明朝小縣地醫院與現代北京的醫院,如果是要按實際購買力折算下來的話,足足是相差幾十倍之多!

當然,如果是要以銀價來折算的話,那就相差更大,在古代一直作為硬通貨使用的銀子,在現代基本就是作為工業原料來大量使用的,價格也不算高。

“嗬嗬,原來是張大夫在此,到是讓你見笑了!”張知秋甫一進門,便看到正自衝著自己撚須微笑地一個老頭子,卻正是這仁和堂地坐堂醫師,張丹楓。

張丹楓號稱是忻州城最好地大夫,而這個忻州最大地藥鋪“仁和堂”也有他一半地股子,算是半個東家,目前正是他在給老孫頭診療。

張知秋來自現代,雖然被人誤認為是讀書人,但他卻實在是學不來眼下讀書人說話時那種半文不白地“之乎者也”,素日與人交往也便是這種直來直往地沒有什麼斯文之氣。

當然,張知秋到也確實是個讀書人,隻不過他所讀的內容,卻是和這大明地書生們風馬牛不相及了。

不過,張知秋地這種做法倒也沒有讓人引以為異,且不說大家都傳言地他被傷到了腦子、人有些犯傻,就是民間也有很多隻是略通文字的人,和張知秋如今的這種狀態卻也是差不了多少。

不說其他,就是這些大點的店鋪掌櫃們,哪個又不是識文斷字之人,但卻是也沒有一個拿腔作調地學那些大多都是一無是處地廢物酸丁的。

“江大人,你看此人如何?”

在張知秋進店之後,遠處街角處正在執行公務的捕快們頓時四散開來,隻有二人留在原處,其中一人所穿卻是一襲圓領的皂色長袍,正是縣衙小吏的服飾,問話之人,則是一個身穿捕頭服飾地壯漢。

“此人行事無稽,不好揣摩呀……”回話之人中等身材,臉龐瘦削,頜下一縷胡須隨風飄灑,此刻卻是雙眉緊皺,雙眼無焦,顯然正是陷入苦思之中。

這二人,一個是忻州縣衙地典史、也就是刑名書吏江無涯,一個是新任地縣衙總捕頭秦天,大致相當於現代地縣政法委書記和公安局長。

當然,正規而言,掌管一縣刑名的,應該是主簿,算是正經八百地朝廷九品官,而典史就是那種不入流的小吏了,也根本不算是官員,但通常是實權在握的。

就忻州而言,張克儉上任之後,很快便架空了縣丞和主簿,而由自己所任命地諸多吏員掌管了各項實務。

“這個人我已經跟了足足三天,實在是沒有發現有何出奇之處,也沒有見他和什麼人有過特別地接觸,難道說,是傳言有誤?”秦天沉聲說道,臉上卻是沒有什麼表情。

“不會,小三做事你也知道,斷然不會無中生有、胡編亂造,隻是他當日傷勢太重,又被耽擱了治療,這才是被害了性命!”

江無涯在沉吟一陣之後,緩緩地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