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長夜(一)(1 / 2)

對於張知秋來說,來到這明朝後,其實最為痛苦地不是輜重營或老孫頭家裏的飲食和住宿等生活硬件問題,而是這沒有任何精神文明地“夜生活”的晚上。

張知秋把小半個下午基本全都耗在了吃飯上,剩餘的一點兒時間則是用來給自己買了一大堆的吃食,而且這次可是全都偷偷摸摸地搬回自己到所住地屋子裏的。

說實話,在經過這“二十斤豬肉變二兩”地事故之後,張知秋也實在是不想和孫二娘或者蔡二娘發生什麼吃喝方麵地故事了。

看來還是自己記憶中的那些東東是對的,有什麼好東西還是要攥在自己手裏最好,什麼兄弟姐妹老婆丈母娘,除自己的爹媽之外,統統地全都指望不得。

如此一來,當張知秋終於溜溜達達、優哉遊哉地返回孫家之後不久,天色便已昏暗下來,而最令他鬱悶的是,孫家這時便已關門閉戶,全家人就此全都集體上床了!

但讓人揪心地問題是,據張知秋估計,現在應該最多也就不過是下午六點多一點的時間而已……

在輜重營的時候,雖然也是這般早早地便安營紮寨,但一天地步行下來,還要拉著本應是一匹健馬所拉地超載糧車,即便是張知秋地身體非常地健壯,也是頭挨著枕頭不久就會陷入夢鄉的。

對於輜重營地大多數役夫們而言,這個“枕頭”就是自己腳下地那雙臭鞋,張知秋卻是非常講究地用一塊爛麻袋片胡亂地弄了個袋子,在裏邊灌了些玉米粒來做枕頭。

不過,在老孫頭家裏休息這幾天之後,張知秋終於是徹底地恢複到了既往地生物鍾,此時卻又哪裏有絲毫地倦意?

事實上,也不是老孫頭家特殊、這麼早就睡覺,而是這個時代幾乎所有地人家都是如此地一個作息時間,第二天早上則是早起的讓張知秋感到蛋疼。

在古代,對於平民來說,晚上是沒有任何地娛樂活動的,而點燈所用地菜油,也還是要保證一家人吃飯炒菜所用而不可浪費的。

至於說蠟燭,除巨富人家和一些高層官員家庭之外,一般人家、包括下層地官員們,卻是根本使用不起的,那屬於是這個時代絕對地高檔奢侈品。

當然,如此一來,人們在晚上也就隻有一種最為原始地活動可以去做了,這也是為什麼古代人家的生育率極高的原因所在了。

同理,俗語說地“癩瓜籽多,窮人娃多”,也正是這個原因,與富人相比,窮人的夜生活更是完全地沒有,隻要天一擦黑,那就隻能是上床睡覺。

而在北方寒冷的冬季,許多貧窮人家連禦寒地衣物都不足,隻好就賴在被窩裏——這種事情直到近代都是有的,全家人隻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其他人則隻能是窩在草堆裏,卻是連被子都欠奉的。

於是……

所以……

當四周陷入一片黑暗與沉寂的時候,張知秋感覺自己已然快要陷入瘋狂了。

在這農曆十月的夜晚,那當真是連個蛐蛐叫都聽不到的,除了一陣陣地寒風刮過時,將窗戶上的草紙吹得發出一陣陣沉悶地嗚咽聲之外,萬籟俱寂。

張知秋記得在老孫頭所住的主宅中,所用地糊窗紙是上好地白宣,而自己地這個屋子,卻是在現代擦屁股都嫌粗糙地土黃色草紙,整個屋子裏整天都是陰森地一塌糊塗。

在床上堅持了沒有五分鍾,張知秋終於還是決定去饅頭山呆著:那裏雖然更是安靜地近乎於鬼蜮,但好歹天色是亮的……

其實,張知秋也不是無事可做,但他卻確實是忘記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購買點燈的菜油。

至於說蠟燭,現階段不在張知秋地考慮範圍之內。

在先前醒悟到那些菜之所以難吃的原因是在於鹽之後,張知秋立刻便找到了可以使自己脫貧致富奔小康,一日三餐頓頓吃肉地發家致富項目。

粗鹽地提純。

最簡單的粗鹽地提純,在現代隻要是上過初中的人都會使用,就是一個最為簡單地過濾法分離混合物罷了。

隻要經過幾次溶解、過濾、蒸發的過程,這些原本混雜這大量雜物地岩鹽便可以得到初步地物理提純,最起碼在外觀上而言,是可以達到本朝最上等地“青鹽”地細膩程度了。

青鹽地價格足有普通食鹽地十倍以上,張知秋估計自己地山寨版青鹽,最不濟也可以賣出五倍以上的高價。

就張知秋下午所購買地、作為原料地五斤粗鹽塊來看,其間除泥土、石塊等地物理雜質之外,應該還含有大量地硝鹽或其他化合物,因而還味道發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