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天大地大(1 / 2)

“看質地的話,似乎是某種低等玉石,但這石內天生的圖案,可端的是了不得啊,這次店裏拿一百兩銀子就收下此物,至少可有十倍以上的利潤!”

一個相貌清臒的老者小心翼翼的放下手中拳頭大小的一塊石頭,滿臉喜色地衝著旁邊一個中年人拱手道賀。

這是一塊鵝卵石模樣的白色石塊,石質細膩猶如美玉,但卻的確是有別於常見地白玉、翡翠等玉石的,即便是這忻州城內最富盛名的“百寶齋”首席供奉洪九,一時也是難以辨識。

不過,在這白石之內,卻是天生的一副水墨山水畫,層次分明,濃淡得宜,儼然便如丹青高手揮毫潑墨所畫一般,但細看時卻是石中雜質所致。

“這個賣石之人的底子摸清了嗎?”中年人微微一笑,悠然自得的端起茶盞喝了一口清茶,輕描淡寫地說道,卻是沒有接洪九的話。

“東家,這等事情自然是要弄個清楚的,小三跟出去打探過了,這個人叫張知秋,卻是那孫木匠在服役的時候從野外撿拾到的。”

洪九見自己這個東家轉了話題,雖然心中不喜,但也隻好是接著他的話往下說——原本在洪九的心裏,自己做了如此厚利地一筆買賣,東家怎麼也應該有所表示才是。

“當時說是傻子,如今看來,應該是那個時候受了刺激,估計是定襄縣的遺民,卻是被老孫頭乘人之危地定做了贅婿!”

洪九心中別扭,這說的話便也意有所指地不大動聽起來。

“這老孫頭聽說不是瘋了嗎?”中年人對於洪九的言外之意恍若不覺,低眉垂眼地自顧喝茶。

“應該隻是一時地痰迷心竅——自打他那個三子也稀裏糊塗地死在大同之後,老孫頭這神智就有些不大妥當了,時好時壞的,仁和堂的張丹楓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洪九作為珠寶店裏的首席供奉,象這些坊間的傳言,卻是要比他的東家知道的更多一些——起碼從道理上應該如此。

一個深居簡出的富家翁,原也應該是表現地“曲高和寡”一些的,正如眼下“百寶齋”東家洪三爺所表現出來的這樣。

不過,雖然是一個稱洪三、一個叫洪九,但二人其實卻是並無任何血緣關係的,甚至連親族都不是,隻是正好趕的這麼湊巧罷了。

這一點其實並不奇怪,在古代的時候,“名”和“字”,基本就是大家族和讀書人的特權,象一般的小市民和農民等草根階層,通常都是有姓無名的,就是普通的小商人也是如此。

不過,洪三爺倒是不在此例,他隻是在家中排行老三而如此稱呼罷了。

一刻鍾後,洪九滿臉堆笑地倒退出門,腰杆彎的幾與河蝦有的一拚,卻是洪三爺大方地讓他去賬房支領一百兩白銀,這也就是對他經辦此事的獎賞了。

張知秋在出門時原本是懷揣兩塊石頭的,但在先拿出那個次點的“水墨山水”賣了一百兩紋銀之後,另外的一塊,他卻是不準備出手了。

無他,所謂的“懷璧其罪”——如果自己在這裏一連出手兩塊貴重的奇石的話,難免會傳的滿城風雨。

這忻州城,終究還是太小了些。

如果說,在現代都市長大的張知秋,從來都不會想到一個縣城裏的居民,竟然是彼此都能基本有些印象的話,在忻州城他終於是見識到了。

事實上,在幾天以前,張知秋就已經震驚地注意到了這個事實,並且少見多怪地將之歸之為是這個時代的特色。

而在現代,這種情形也確實是隻有在一些偏僻的、缺少流動人口地小鎮才會遇到了。

現代社會,人際間地關係已然是越來越為淡薄了,即便是近如鄰居,如今恐怕一年間也是說不上三句話了。

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張知秋才會謹小慎微地做出眼下地這個惜售地決定,也算的上是“歪打正著”了吧……

意識到自己有可能會要在這個時代長期生存的可能性,張知秋在極其沮喪的同時,也不得不在開始規劃著自己未來的生活。

不管怎麼說,哪怕是想要尋求自己“回歸”現代的門路,張知秋都已然意識到,大量地金錢都將是必不可少的。

雖然明明知道崇禎的時代將是會有多麼地瘋狂,但張知秋還是忍不住地癡心妄想著,要把他當日“出現”時所在的那條小河周邊的土地據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