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自己來打一口水井,如今張知秋所要麵臨地問題還有很多。
首先要考慮的是這個鑽頭——也就是張知秋計劃中擬議的大型洛陽鏟地製作,前些日在輜重營的時候,張知秋已然折騰過這個東西,也因此而深知其中的技術難度之高。
一把好的洛陽鏟,主要必備幾個條件:一是優秀的材質,二是精準的造型,至於其他什麼拋光、磨刃的,反倒是任何一個差不多點的鐵匠都可以勝任的。
材料姑且不提,那形狀稍有差池,便會嚴重地影響到洛陽鏟地提土效率,用句土話說,就是“不掛土”。
在輜重營的時候,那把洛陽鏟是鐵匠老張頭將兩把鐵鍬從新入爐鍛造後勉強來打製的,這在現代最不成問題的材料問題,在這個時代卻首先便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也就是說,張知秋首先要解決的是洛陽鏟所需的材料——上等的鋼材。
大明是這個時代世界上鋼鐵產量最高的國家,但鋼的絕對產量卻也是相對極低的,如果是最佳的上好精鋼,其價值幾乎要與等重的銀子相當了!
事實上,在輜重營所使用的洛陽鏟,也隻能說是一個徹頭徹尾地偽劣產品,材質粗劣不說,其技術含量也根本就不達標的。
換句話說,那個洛陽鏟是根本不可能打出一個十幾米、乃至於幾十米深的洞來的,不過當時張知秋隻需要挖一個深不及一尺的洞穴來坑那些奔馬而已,是以這個偽劣貨色到也勉強地足以勝任愉快了。
否則的話,一個從來都沒有接觸過這個東西的普通鐵匠,用半夜的時間就能完成這樣的技術攻關,那現代的那些高級技師們就都可以去栽糞坑了。
但是要做一個足以打出一個水井來的洛陽鏟的話,那所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更是太多了,這還不僅僅隻是一個簡單地“放大”問題。
隨著洛陽鏟樣式地擴大,它的許多技術參數也必將隨之而改變,但這卻並非隻是同步擴大的問題,包括它的形狀也是需要進行重新地設計定型的,否則也一樣是會麵臨“不掛土”的問題。
其次是巨額地材料費用。
這個時代沒有柴油發動機,這也意味著所有的工作都是要由手工和半機械化的操作來完成,在這種情況之下,要保持鑽頭有足夠地掘進能力,那麼對於充當鑽頭地洛陽鏟的自重便有了一個最低的要求。
換句話說,未來如果想要掘進順利的話,這個洛陽鏟必須要足夠地重,這樣才能利用其刃口的鋒利和居高臨下地勢能轉化為自己掘進的動力,但也不能太重。
最後便是對鍛造技術和工藝的要求,如果洛陽鏟的結構不夠合理,可能根本就不能正常使用,也無法將所掘出的地下的泥土帶上地麵來,那麼其他也就一切都是妄言了。
還有一些相關的問題,諸如滑輪組的製作以及合理配置——現代滑輪組的結構非常地複雜,張知秋雖然知道其原理和結構,但要完整地將其複原,卻是力所不逮,隻能依靠其他人的幫忙。
作為一個能夠打井的洛陽鏟,其自重至少也要達到數百、上千斤,這絕非人力所能驅動,必須是要借助一些技術手段來實現半機械化操作的。
就是這些貌似簡單地內容,將張知秋搞的焦頭爛額,也將他甫一開始時的那股子熱情給撲滅了七七八八。
如此算將下來,張知秋所需花費卻是遠比采用這個時代的傳統工藝、手工掘井的開銷還要更為大的多了。
所謂“知易行難”,張知秋此刻可是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事實上,張知秋之所以動了這個打井的念頭,是因為他想對老孫頭對自己的“救命之恩”的一種補償。
蔡二娘對自己的不喜,張知秋又不是傻子,當然能夠看的出來,而且他也對做別人家的所謂“贅婿”沒有任何地興趣,於是便想著要自立門戶去了。
至於地方,張知秋也早已經想好了,就是那塊自己來到明朝時的鹽堿地,對於改造鹽堿地,現代無論理論還是技術都非常地成熟,在這個時代有些手段雖然用不上,但以現有的條件也是足以完成土法改造的。
“哎呀,在自家院子裏有口水井當然是好,可是我現在還是沒那麼大的力氣,恐怕是提不起水來的啊……”
張知秋在這裏愁思暗結,但興高采烈地小環卻是對他所言深信不疑,但須臾之後便又愁眉苦臉地陷入到了對下一個實際問題的擔憂之中。
普通大小滿載的木桶也足有二十斤開外,以小環如今的小身板,滿打滿算也不過才四十多斤而已,自然是無能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