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有潔癖的女孩,難道不知道人體表麵充斥細菌,比如她自己的手,可能就比桌麵髒嗎?
一個孩子犯了一個錯,母親不斷地指責,因為她要為孩子培養完美的品格。這時孩子拿出一張白紙,並且在白紙上畫了一個黑點,問:“媽媽,你在這張紙上看到什麼?”
“我看到這張紙髒了,它有一個黑點。”母親說。
“可是它大部分還是白的啊!媽媽,你真是個不完美的人,因為你隻會注意不完美的部分。”孩子天真地說。
有一位男士,是個極正義的人,對於世界上竟有這麼多不義的人很痛恨,他一直很想殺光世界上的壞蛋,好讓世界完美。
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封上帝的來信,上帝說,這位先生也是個壞蛋,因為他的心中從來就沒有愛。
要求完美是件好事,但如果過頭了,反而比不求完美更糟。就像我們居住的屋子,永遠不可能如展示屋那樣整齊幹淨,如果一味地強求,反而令居住成為惡夢一般,為了維持幹淨,難道我們就不在馬桶上大便了嗎?
別讓完美成了苛刻,完美是種盡心的做事態度,而不是恐怖行動。
要求十全十美,表麵上看來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邁向理想、追求目標的堅毅態度。但是,心理學研究證明,越是追求完美的人便越難達到完美,他們不但在追求的過程中增加了自己的焦慮緊張情緒,更會因為追求完美心切,在重重心理壓力之下,表現反而會大失水準,於是,他們又會因為失敗而更感焦慮,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完美主義的追求者,有一些慣性的生活模式是顯而易見的,例如他們很容易感到緊張,事事吹毛求疵,害怕失敗,不能接受一點兒的瑕疵。害怕嚐試新事物,隻會因循怠惰地重複做自己有信心的事情,或自己勝券在握的人生賭博。所以這些人可能永遠不會嚐試新菜單,宴客總是預備那三兩味拿手小菜。隻看見自己的瑕疵與失敗,看不見自己的成就,不欣賞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更會否定參與過程中的滿足感。在這種心態驅使下,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成就是應該的事,不值一提,或視之為偶然的僥幸;而在評估自己的失敗時,卻歸咎為個人的失敗,自責不已。對自己要求苛刻的人,難免對身旁的人也要求高,這樣他們會為身旁的親友同事製造極大的壓力,對子女的苛刻嚴謹更是可想而知的必然事實。在這種情況之下,人際關係緊張惡劣,身旁的人總覺得吃力不討好,衝突矛盾應運而生。
如果你是這一類要求完美的人,而又希望在自己身心受損、人際關係破裂之前,作出一些自救行動的話。
不妨學習事事量力而為,對自己的能力作準確實際的估計。明知目標是遙不可及的,卻偏偏強迫自己在短期內達到,那隻會有害無益。製定目標時,可以向自己的極限挑戰,但一定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若能清楚自己現時的能力,知道自己現在是五十分,卻可以做得更好的話,下一個目標並不是一百分,而是比現在成就高一點的目標,例如六十分等。
到獲得六十分時,便向七十分進發……
要明白瑕疵並不是失敗。天下間哪有十全十美的東西?正如玉器要有點瑕疵才像真正的玉器而不像贗品,人也要有一些失誤瑕疵才有人性的一麵,而不是一部機器。
失誤是人之常情,不代表就是失敗,更不應視之為個人自責自疚的理由,反而應該接受這失誤,擺脫自疚,看看有沒有改善的方法,改善這次的失誤,希望下次能處理得更妥善。與此同時,也勿忘下一次你又會遇上另一種失誤,有此心理準備之後,才能逐一克服困難。
心靈處方:
孩子犯錯時,給他們台階,讓他們自己去麵對比批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