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盛朝的境況也不容樂觀,不但遭遇了百年難遇的旱災,而且皇上也因為憂勞過度而臥病在床。
再加上皇上尚未設立台資,朝中各大門閥士族趁機爭搶朝中大權。
而四夷亦不安穩,西北的匈奴和東部的倭賊對中原的沃土皆是虎視眈眈。
據皇上身前紅人的小道消息,皇上的命隻在旦夕之間,每天懷想最多的是盛朝當年的輝煌。
盛朝至此,統共曆經十二代,其中猶以開國大帝洪武帝以及開鑿運河的第五代大帝明鑒帝最為賢明。剩下的皇帝本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也使得盛朝並沒有相對衰落下來。
直到這一代的明武帝,懷著重振國威,撫平四海的壯誌,實行了封國製,卻導致了門閥士族割據對峙,朝中大臣各自為政,反而對國家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掣肘。
病床上的皇上才有些悔悟,開始檢討這些年他的自以為是,朝中多少大臣的勸諫都沒有讓他有絲毫的悔改。這麼一來,反而更加重了皇上的病情。
直到俞頌王爺回京,這才有些好轉。
俞頌到達金陽三天後,他的隨行才抵達金陽城門,世人盛讚俞頌孝義為先,卻也忽略了隨後也是孤身趕來的俞歌王爺。
俞頌見過父皇之後,便馬不停蹄的奔向北方前線,意圖阻止匈奴南侵的步伐。而事情也正向俞頌跟明武帝保證的一樣,匈奴潰不成軍,退回北方,邊境雖有所破壞,終究還是安定了下來。
而俞頌卻並沒有休息,趕去了東部相助情願剿滅倭患的俞歌,不管俞頌對於剿滅倭患有沒有起決定作用,倭患畢竟在俞頌和俞歌的剿滅下訂下不再來犯的條約。
至此,邊境的混亂告一段落,但國內的混亂卻不止於此。
終於,在裴景的民間呼聲越來越高的時候,明武帝駕崩,卻未留下任何遺詔。在百官各懷心思的擁護以及平定叛亂的功勳之下登基昭告天下,號明德。
但新皇接手的卻是一個爛攤子。饑民遍地,易子而食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甚至在國都金陽都是流民遍地。一些富商大賈也淪落到無梁可食的地步。
新皇上任後果然不孚眾望,打開國庫賑濟百姓,又贏得了新一輪的民眾呼聲。
接著,平定各處的叛亂,確保救命糧能真正落到百姓手中,拔除了一係列的毒瘤樣的大小官吏,更是大快人心,很快穩定了統治。
可人們所不知道的是,俞頌上任的第三天就已經偷偷離宮,現在在宮裏羅列出一係列舉措來救贖黎民的是俞歌。而由於俞歌和俞頌擁有幾乎相似的容貌,就連聲音都像了七八成,所以就連天天上朝的官員也沒看出什麼不對。
出宮的前一晚,俞頌隻見了他大哥俞歌一麵,“大哥,保重。”說完,也不等俞歌回答,俞頌便拍了拍俞歌的肩膀,轉身離去。而俞歌也隻是歎了口氣,轉身走向了禦書房。
所有人都知道的是,第二天新皇就罷免了俞歌的爵位,不過皇室素來猜忌,就算是同母兄弟又能怎樣,所以也沒有人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