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拾 忠孝節義(下)(1 / 3)

強中更有強中手

廣東南海有個神童名叫倫文敘,明孝宗時狀元。

倫文敘身長玉立,儀表出眾。雖然出身寒微,但他自幼聰敏好學。幾歲時他與一群小孩玩耍,被一會看相的看到,說:“此兒必然大魁天下。”倫文敘少時已能作詩,擅長對聯,被稱為神童,在其家鄉至今還流傳著很多有關他的傳說。

倫文敘在學館讀書時隻有7歲。一天,有位老媽媽到學館來,想請先生寫封信給女婿報喜,說她女兒昨晚生了一個男孩,並希望女婿送些錢來好買吃的。不巧教書先生外出,因而老媽媽有點著急。倫文敘見此情景,就自告奮勇地說:“老奶奶,先生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看您這樣著急,我來替您寫吧!”正在老媽媽看著文敘有點懷疑的時候,倫文敘已伏在桌上開始寫起來了。不一會,便把老媽媽要說的內容寫成了一首詩:

字奉良人世德知,昨夜三更降麟兒。

一家大小平安福,速寄漿錢切莫遲。

詩中的“良人”是舊時妻子對丈夫的尊稱,“漿錢”即調養費。信寫好了,老媽媽聽後高興得拍手叫好。老媽媽把寫信的事傳揚出去,鄉裏人都說小文敘是真神童。

有一次,倫家來了客人,準備請客人上桌吃晚飯時,家裏人想起還沒有備酒,便要文敘去店裏買酒,不想酒店已經關門,叫開門後,店主要倫文敘以對麵柴店貼的“有柴出賣”四個字吟詩一首,如吟不出來,就不賣酒給他。店家不是為難小文敘,而是想試一下他的才學。不想文敘沉思片刻,詩就吟出來了:

有意攜樽帶月來,柴扉緊閉未曾開。

出聲又怕驚鄰裏,賣酒之人快出來。

店家豎起大拇指說:“真是神童,名不虛傳。”

倫文敘高中狀元的那一年,第二名叫柳先開。這個柳先開,出身書香門第,也頗有學問,加上他有在京做官的姨父趙士德做後台,便對考試名次不服,趙士德也出麵要求弘治皇帝經過殿試後再確定狀元人選。

殿試開始後,先是對對聯,倫文敘出勝,趙士德見勢不妙,又請皇上親自命題當場作詩。皇帝即以明月為題命兩人各成絕句一首。柳先開先聲奪人,略一沉思後,一揮而就。詩雲:

讀盡九州十國嶺,吟成四海五湖詩。

月中丹桂連根拔,不許旁人折半枝。

柳先開寫完,有人叫好。趙士德更是十分得意,他奏道:“柳詩精美絕倫,倫文敘恐難超過,請皇上欽賜柳為狀元吧!”而皇上卻沒有說話,此時,倫文敘已是成竹在胸,他提筆寫道:

潛心奮誌上天台,瞥見嫦娥把桂栽。

偶遇廣寒宮未閉,故將明月抱回來。

倫文敘詩無論從立意,還是文采都明顯勝於柳詩,倫文敘一停筆,大家齊聲叫好!弘治皇帝高興地說:“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還比一山高。”當即欽點倫文敘為狀元。

李密大孝傳千秋

李密(224—287),字令伯,三國時武陽(今四川彭山縣)人。他父親早亡,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他拜當時著名學者譙周為師,廣涉博覽,尤精《春秋左氏傳》,曾任蜀國尚書郎,數次出使吳國,為人機警敏捷,有辯才,吳人甚為讚賞。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成了“亡國賤俘”。晉武帝泰始三年(267),立太子,征召他為太子洗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奉養為由,上奏《陳情表》辭之。此表情真意切,為後世所推崇。表中說:“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而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湯藥,未嚐廢離。”“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以亡國之臣,受皇帝之詔,豈有不就之理?而李密就憑此一表,打動了晉武帝,可見表中力量,確實不凡。《晉書》裏麵說晉武帝覽此表後曾感歎“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其征召。他認為李密果然孝名不虛,不僅停詔,還“嘉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養祖母奉膳”。

毛澤東讀了《陳情表》後,曾無限感慨地說:“讀李密《陳情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孝。”

有詩讚李密《陳情表》:

武陽李密字令伯,曾仕蜀漢使吳國。

武帝興邦委重任,太子洗馬封事迫。

李密上奏《陳情表》,侍奉祖母辭官爵。

祖母劉氏恩德重,如今命危日西薄。

盡忠時長盡孝短,憂思寵命懼優渥。

生當隕首死結草,涕淚深情語切切。

孝親忠國五百言,華夏千秋稱楷模。

祖母去世後,李密才出仕,曆任尚書郎、河內溫縣令、漢中太守等職。後來又因受詔賦詩,得罪了晉武帝,被免官,卒於家中。得罪晉武帝的詩曰:

人亦有言,有因有緣。

官無中人,不如歸田。

明明在上,斯語豈然。

古人題詩詠孝親

“孝”,作為一種倫理道德,在中國奉行了幾千年,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講求為子者事親,為幼者尊長,為臣者忠君,為君者愛民的孝義傳統。春秋以來的儒家經典,以“孝”為綱,漢代“獨尊儒術”,統治者積極倡導“以孝治天下”,就連一些皇帝的稱號中都冠以“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朝廷選拔官吏,也設立了舉孝廉的製度,以“孝”為標準選賢任能。在孝言、孝行的傳承過程中,湧現出了大量的孝子、孝婦,如我們所熟知的“二十四孝”故事,他們的美德,是社會的楷模。於是,出現了不少古人詠孝的詩作,讓他們的孝言、孝行更加發揚光大。如: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此詩詠虞舜至孝,孝感天地。)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嚐。(此詩詠漢文帝親嚐湯藥故事。)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

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此詩詠周代閔子騫單衣順母故事。)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

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此詩詠董永賣身葬父故事。)

冬月濕衾暖,炎天扇枕涼。

兒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此詩詠後漢黃香扇枕溫衾故事。)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此詩詠晉孟宗哭竹生筍故事。)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

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此詩詠晉王祥臥冰求鯉故事。)

貴顯天下聞,平生孝事親。

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此詩詠北宋黃庭堅親滌溺器故事。)

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

一朝相見麵,喜氣動皇天。(此詩詠宋朱壽昌棄官尋母故事。)

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

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此詩詠漢丁蘭刻木事親故事。)

詩題《夜紡授經圖》

古人中得益於母親教導的人很多,歐陽修、蘇東坡是其中最著名的。古書上有“修母教子畫荻,誰不稱賢”的記載,說的是宋代歐陽修年幼喪父,在寡母的撫育下讀書成才的故事。他的母親,因為家貧買不起紙筆墨硯,便從野外砍回蘆荻稈當筆,在地上教歐陽修認字寫字。在母親的教導下,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歐陽修成為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考中進士,官至刑部和兵部尚書。

清代袁枚在其所著的《隨園詩話》中記載虞山王次山先生題錢古亭《夜紡授經圖》詩,類似修母教子,故予錄之:

辛勤篝火夜燈明,繞膝書聲和紡聲。

手執女工聽句讀,須知慈母是先生。

朱元璋寫《思親歌》

據傳,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個孝子,他把不孝不忠正式作為“十惡不赦”的大罪行列入《大明律》。孝道在明代被推崇至頂峰。朱元璋所作的《思親歌》,是起了帶頭作用的。歌曰:

苑中高樹枝葉雲,上有慈烏乳雛勤。

雛翎少幹呼教飛,騰翔啞啞朝與昏。

有時力及隨飛去,有時不及枝內存。

呼來呼去翎羽硬,萬裏長風兩翼振。

父母雙飛緊相隨,雛知返哺天性真。

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親。

歔欷夢寐心不泯,人不如鳥將何伸?

刑場詩感天動地

明代大才子解縉,官至翰林院學士,為官剛正不阿,敢於犯顏直諫,因為為民請命而屢遭磨難。在20歲時,因上書萬言,批評朝政,揭露時弊,觸犯“天顏”,被判斬刑。

臨刑之時,他仰望蒼天,俯看百姓,仍在憂國憂民,感到為國還沒有盡忠,為民還沒有盡義,為父母還沒有盡孝,為妻兒還沒有盡責,就含冤早逝,遺恨終生,痛楚萬分,愴然淚下。百感交集之時,他在刑場上吟詩一首:

忠心耿耿犯天顏,虛度韶華二十年。

隻願曾元養曾雪,誰知顏路哭顏淵。

白頭老母扶靈柩,紅粉佳人燒紙錢。

但願年年寒食節,一聲兒罷一聲天。

詩中,提到了曆史上的兩對父子,即曾雪是父,曾元是子;顏路為父,顏淵為子,曾元和顏淵都是英年早逝。

解縉吟完詩以後,請求監斬人賜予紙筆墨,將詩題於紙上,然後神情嚴肅地對監斬人說:“請將此詩即刻送呈皇上一閱,再斬死而無憾。”監斬人也仰慕解縉的才學,對於斬他也深感惋惜和同情,立刻將詩送呈皇帝。皇帝閱後,動情地說:“詩作感天動地。”乃下令赦免解縉死罪。

父子落水先救誰

《隨園詩話》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叫霞裳的年輕人和父親一起在慈湖服役。有一天,泛舟慈湖,船翻在江中,當時正是臘月,父子兩人身上穿著皮衣,因為有浮力沒有沉下去。有救生船來救人,父親說:“我老了,快救我兒子。”兒子說:“不救我父親,我不讓人救。”正當父子互相推讓時,又有一隻救生船來了,父子才得以兩全。陶京山明府見證此事而贈以詩曰:

本是龍門客,龍宮今到來。

孝慈今默佑,風浪不為災。

因為孝,感動了龍王,它也不興風作浪了。

兒媳吟詩巧避九

有一位公公人稱九公,他的兒媳賢淑孝順還頗有文才,不管是逢人說話,還是遇事賦詩,她都要避過公公九公名字中的“九”字,連諧音都不用,以示對公公的尊敬。此事在街坊鄉村傳開後,有人不信,便有心請來九位年過九旬的老人,每人拿著一把韭菜到她門前對她說:“我們相約九月初九敬九公九盅酒,請姑娘作詩相告九公。”兒媳當然知道其中的用意,等公公回來後,兒媳即以詩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