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其曆史文化悠久,是吳越文化的發祥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製後,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中華民國首都。抗日戰爭爆發後,為挽救民族危亡,國共兩黨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立新四軍,共同抗擊侵略者。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的戰場就在這裏。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23日南京解放,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宣告成立。
第一節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風景名勝區內,坐北朝南,共8萬餘平方米。1997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墓地全局呈“警鍾”形圖案。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到達祭堂,共有8個平台,402級石階。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高29米,長30米,寬25米。祭堂南麵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民族、民權、民生。中門上嵌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直額。祭堂中央供奉著中山的先生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鐫刻著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祭堂東西大理石護壁上刻著孫中山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二重墓門,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製,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麵是孫中山漢白玉臥像,下麵安葬著他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氣象壯麗。音樂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不僅寄托了海內外捐贈者對孫中山的崇高敬意和緬懷之情,而且都是建築名家的傑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一個農民家庭,為家中季子(最小的兒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
1887年,孫中山進入香港西醫書院學習,1892年7月以首屆畢業生中第二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的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的榮譽。畢業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一天,孫中山去清政府一個提督的家裏出診。他看見一批衣衫襤褸的犯人正要被處決。犯人的身上都拴著鐵鏈,在淒慘的喊冤,幾個劊子手站在一邊準備行刑。孫中山迷惑不解,就問一個官員:“審問他們了嗎?他們為什麼喊冤?”“這些人用不著審問,再殺幾個也不算多!”孫中山不忍心再看下去。他是醫生,眼看著這些無辜的人就要被殺死,卻沒有辦法救他們。醫生隻能治人的病,卻不能治國家的病。如果沒有一個清廉的政府,那就還會有更多無辜的人被屠殺,醫生有再多本領又有什麼用?想到這裏,孫中山感到:救人要先救國,不能放棄救國的責任。
1894年,孫中山離開廣州回到家中,把自己關在書房裏奮筆疾書。他要上書李鴻章,提出興利除弊、改良政治的方法。這是他的最後一試,如果改良的方法能夠通過,不流血就能達到救國目的,那當然是上策。然而,孫中山失望了。這年夏天,他和同鄉陸皓東一同北上上書李鴻章,竟然被置之不理。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一個小小的日本竟然將有著幾千年曆史的中國打敗了。清政府被迫簽訂了空前苛刻的《中日馬關條約》。中國除了要付出巨額賠款外,還要割讓大片領土。孫中山的愛國之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下定決心,放棄行醫,做一個職業革命家,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救國救民的大業中去。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在孫中山的故居中,至今還生長著一棵樹齡在百年以上的檀香山酸豆樹。這是1883年,年僅17歲的孫中山從美國檀香山帶回,並親手栽種在這裏的。
1894年,孫中山親自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獻《上李鴻章書》。他在裏麵提出,中國想要變得強大,需要“急興農學,講究樹藝”。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提出了在中國北部和中部進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的計劃,規劃著農業現代化的遠景。1924年,他在廣州的一次講演中強調:“我們研究到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此後,在他的許多著作和講演中,對毀林的危害性和植樹造林的重要性都進行了反複強調。
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頒布正式規定,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這是中國植樹節的開始。後來因為對於南方來說,清明節植樹太遲,同時也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國民政府又決定將孫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為植樹節。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每年的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紀念一貫倡導植樹造林的孫中山先生。
1949年4月24日淩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渡過長江進入南京。當時,南京的國民黨軍隊都已撤退。解放軍先頭部隊入城後,發現還有一支國民黨部隊。這支部隊是守衛中山陵的衛隊。
解放軍得知這一情況後,認為對這支守衛中山陵的拱衛部隊,應該同參加內戰的國民黨軍隊區別對待。隨即,第二野戰軍第105師派某團政委劉誌誠率領一批戰士進入陵園,通過與範良等拱衛處負責人談判,雙方達成共識:人民解放軍分別進駐中山陵和明孝陵、靈穀寺、紫金山天文台。拱衛大隊接受解放軍的改編,繼續擔任中山陵的守衛工作。從此,中山陵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當天上午,劉誌誠召集拱衛處官兵講話,表明共產黨對孫中山的尊敬,囑咐拱衛處官兵照常安心工作,維護中山陵的正常秩序。然後,範良引導劉誌誠等解放軍負責人登上中山陵,對中山陵祭堂、碑亭、陵門等處的情況進行了檢查,沒有發現什麼損壞。當時,拱衛大隊缺少糧食,生活已經無法維持。劉誌誠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向上級彙報,幫他們解決了暫時的困難。4月25日,解放軍負責人召集全體留守人員講話。27日,召開拱衛處全體班長以上幹部開會,說明在新形勢下開展工作的方法,並囑咐將所有武器彈藥即日起造冊送劉誌誠轉呈上級,決定各隊暫時不使用的武器都交存處部。與此同時,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親筆書寫了一條“保護中山陵”的手令,派人送到中山陵。陳毅的這條手令用鏡框裝起來,放置在陵堂裏。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群眾不明真相、聽信謠言,以為解放後國家財產可以隨意占有,便聚眾公開盜伐森林。中山陵山後的情形尤其嚴重。部分群眾不但不聽勸阻及教育,反而圍毆拱衛隊隊員,班長張文生、隊員翟文煒都被打傷了。夜間盜伐也非常猖獗,隊員戴元振在巡查時竟然被歹徒用手榴彈炸傷。為了加強對中山陵園的保護,軍管會決定派出解放軍協同陵園拱衛隊加強巡護。8月1日起,姚爾覺和李務本率公安部隊進駐陵園後,與原拱衛隊隊員共同守護森林,並抓獲帶頭盜伐林木的馮啟寶等11名罪犯,交由人民政府處理。盜伐陵園森林樹木的壞分子受到了應有的懲罰。9月以後,盜伐林木之風才漸漸平息。
第二節周恩來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北門外桃花垠,1992年1月16日落成。鄧小平題寫館名,江澤民、李鵬、李先念、楊尚昆等為紀念館題詞。紀念館於1997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周恩來紀念館四麵環水,清波蕩漾,總建築麵積3265平方米,由主館和輔館兩部分組成。主館底部基台呈方梯形,而館體呈八棱柱體,在莊嚴中具有動感,寓意著周恩來數次在共產黨生死存亡關頭所起的扭轉乾坤的作用。基台周圍由四根巨大的花崗岩石柱撐起錐形大屋頂,寓意他最早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四個現代化的千秋大業。主館分為三層,一層展廳共分八個部分,通過豐富翔實的文獻史料和珍貴的文物圖片以及5台電視顯示屏,展現了周恩來光輝的一生。二層瞻仰廳放置著周恩來坐像。這尊漢白玉塑像高3.2米,基座高1.5米,展現的是周恩來手握長卷、微笑凝視前方的偉人形象。
與主館相呼應的輔館呈“人”字形展開,標誌著周恩來偉大崇高的人格,並含蓄地表達了周恩來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紀念館正麵隔湖望去,南麵是觀景台,它由廊廳和兩座高達16米的劍碑組成,象征著周恩來的豐功偉績與日月同輝。從這裏乘遊艇,可直達周恩來故居。整個館區由兩組氣勢恢宏的紀念性建築群、一個紀念島、三個人工湖和環湖四周的綠地所組成。在紀念館南北800米長的中軸線上,依次是瞻仰台、紀念館主館、輔館、周恩來銅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廳等紀念性建築。此外,還有嵐山詩碑、海棠林、海棠路、櫻花路、五龍亭、懷恩亭、西廳觀魚等景點。
周恩來紀念館館區平麵圖呈等腰梯形,俯瞰全景,紀念島和三個人工湖構成漢字“忠”字形。它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齊康設計而成。該設計曾獲中國設計大獎,工程質量獲中國建築最高獎——特別魯班獎。
周恩來故居位於江蘇省淮安市西北隅的駙馬巷內。1979年3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1984年12月11日,鄧小平題寫“周恩來同誌故居”匾額。
故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就誕生在這個院落東側的一間房子裏。故居大門向北有三間麵向西的房屋,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由讀書房間向西跨過一道方形腰門,是他父母居住的三間朝南房屋。他的過繼母陳氏、乳母蔣江氏居住在“蝴蝶廳”。1910年春,周恩來隨伯父離家去東北求學,此後便再也沒有回過家鄉。周恩來生前一直反對整修故居,曾多次叮嚀赴京的中共淮安縣委負責人:“要把我住過的房子拆掉。”他逝世後,中共淮安縣委根據淮安人民深切思念的願望,並經有關方麵批準,才對故居進行了初步維修,並基本保持原貌。
現在的周恩來故居共32間房,占地約1187平方米。故居院內辟有周恩來生平史料展覽室,陳列分五個專題:周恩來童年、周恩來家世、周恩來與故鄉、瞻仰故居緬懷總理、書畫寄深情。三個展室共展出有關周恩來的資料、照片、文物、書畫等一百多件。
1973年9月,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訪問中國。他是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法國國家元首,也是西歐國家第一位訪華的在任國家元首,因此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重視。蓬皮杜總統享受到了中國政府的最高禮遇。
此時,周恩來已是癌症晚期,正飽受病痛的折磨,但他還是親自安排接待工作,並且從北京到外地,全程陪伴蓬皮杜總統。周恩來陪蓬皮杜總統訪問杭州結束時,考慮到隨行人員都非常辛苦,吩咐秘書在離開杭州那天請大家到樓外樓菜館吃飯。樓外樓菜館的經理、廚師和服務員得知周總理要在這裏請客的消息,都非常興奮。服務員忙著把已經打掃得幹幹淨淨的餐廳再重新打掃一遍,經理和廚師忙著商量菜單。
中午,周恩來和隨行人員來到了樓外樓。席間,他熱情地與隨行人員一一碰杯,感謝他們辛苦地完成了這次接待任務,並向北京來的同誌一一介紹杭州名菜:這是活殺活燒的西湖醋魚,這是產自西湖的油爆大蝦,這是叫化子雞,都是北京人難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大家吃得非常盡興。飯後,周總理叫秘書去結賬。樓外樓經理知道周總理的脾氣,如果不收錢,總理會生氣的,就收了10元錢。周總理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對旁邊的服務員說:“這麼多菜10元錢怎麼夠呢?要按原價收費。”經理和廚師經過商量,又收了5元錢。不料,這又被周恩來看到。周恩來堅持要按原價收費。經理沒辦法,隻好又收了5元錢,共收了20元錢。
令樓外樓經理沒有想到的是,過了1個小時後,機場給他打來電話,說周總理在上飛機前留下10元錢付中午的飯費。經理和職工們捧著這30元錢,都深深地為總理的這種廉潔奉公的精神感動了。大家商量了一下,現在隻有按總理的吩咐去做,立即把當天午餐的飯菜按照牌價單仔細算了一下,總共19元5角。經理像對待普通顧客一樣結賬,並給周總理寫了份詳細報告,附上清單和多餘的10元5角,寄給北京國務院周總理辦公室。
2008年2月29日,中共中央在京舉行紀念周恩來誕辰110周年座談會。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周恩來嚴格要求自己的親屬,給他們訂立了‘十條家規’,從沒有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自己或親朋好友謀過半點私利。他身後沒有留下任何個人財產,他和鄧穎超同誌一生中的全部工資積蓄都交了黨費。他的骨灰撒在祖國的江河大地上。他說:‘我們這一輩子和這一個時代的人多付出一點代價,是為後代更好地享受社會主義幸福。’周恩來同誌一生心底無私,嚴於律己,廉潔奉公,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典範。”
周恩來訂立的《十條家規》內容為:
1.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隻能出差順路時看看。2.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3.來者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出錢,沒有工作的由總理代付夥食費。4.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5.不許請客送禮。6.不許動用公家汽車。7.凡個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別人去辦。8.生活要艱苦樸素。9.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10.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恩來身體力行,按照家規,嚴格要求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不允許他們謀求半點私利、有任何特殊照顧。他一生嚴格要求自己,經常告誡領導幹部要過好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和生活關,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操守和優良作風。他教導全黨同誌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他要求“每個黨員從加入共產黨起,就應該有這麼一個認識:準備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我的確常說我也要改造這句話,現在還在改造中,我願意帶頭”。他指出,過親屬關“不隻是直係親屬,還有本家,還有親戚。對親屬,到底是你影響他還是他影響你?一個領導幹部首先要回答和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好,你不能影響他,他倒有影響你的可能。”“在反腐敗鬥爭中查處懲治的大案要案,往往是家族、親屬團夥,還包括秘書、情婦和身邊工作人員”等。
這是共產黨人理想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當代中國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具有永恒的價值。
第三節新四軍紀念館
新四軍紀念館位於江蘇省鹽城市,於1986年10月建成對外開放,1997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由主館區、建軍廣場(銅馬廣場)、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三部分組成。主館區坐落在建軍東路北側,南北長330米,東西寬110米,占地50畝。共分群雕、碑林、展廳、園林四個景區。廣場正中立有一座11.75米高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重建軍部紀念碑”,碑的正麵為李先念的題字,背麵刻有黃克誠寫的《鹽阜會師記》碑文,碑前有噴泉。廣場東西兩側屹立著“英勇戰鬥”和“擁軍支前”兩組高5米、寬7米的用花崗石雕刻而成的半圓雕、高浮雕組合的高大的紅色花崗雕塑。橋頭兩旁各有一座用整塊漢白玉雕成的少先隊員塑像。兩側碑廊分別陳列著老一輩革命家以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台知名書法家作品的120餘塊石碑。
展覽大廳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築,造型體現新四軍的“四”字,正麵上方東、西各有一幅“新四軍鹽城重建軍部”和“新四軍八路軍會師”的花崗石雕畫。兩幅中間是新四軍佩戴的“N4A”臂章圖案。門前掛著李先念題寫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金字匾額。大廳左麵牆上,江澤民的題詞:“江淮英傑,衛國幹城”,高度評價了新四軍的豐功偉績;右麵牆上,鄧小平的題詞:“中華兒女們記著:你們的幸福生活是用血換來的!”正麵巨幅屏風上,鐫刻著毛澤東的手書《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屏風兩旁挺立著陳毅、劉少奇、張雲逸、賴傳珠、鄧子恢五位重建軍部後的新四軍主要領導人的雕像。門前陳列著飛機、大炮、軍艦等。展廳內陳列著較為完整、係統的新四軍堅持華中敵後抗戰的史料和文物。
建軍廣場位於鹽城市市區最繁華路段的中心,即建軍路和解放路的交界處,此處原是鹽城市地理中心位置,鹽城市的城市的發展也由此點向四周擴展。建軍廣場中間有一個新四軍騎馬的銅像,銅像高4米,長3.8米,重3250公斤,這個廣場也俗稱為“銅馬廣場”。以新四軍騎兵銅像為主體的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是鹽城的城市標誌。塔座用黑色花崗岩砌成,四麵呈梯形,正麵朝東,刻著由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上將的親筆題詞:“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背麵朝西,刻著由張愛萍上將審定的碑文,由已故書法家鮑審手書。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俗稱泰山廟,位於鹽城市建軍西路,是皖南事變後重建新四軍時的軍部所在地,陳列著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的舊居、文物、史料、照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