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對於自己受到身分那樣低下的牧場工人所訓斥,他會怎樣應付呢?大發雷霆嗎?打他兩記耳光嗎?不,他是深明“求教原則”的人,絕不會幹出那樣喪失理智的事情來。他對於那頓責罵,竟安然“逆來順受”,並且以後也毫不懷疑地處處對他服從,好像小學生對待老師一般。他深知在打獵上,對方確實高他一籌,因此,對方的指教是不會錯的。
“各得其所”是做任何事都不變的原則。就拿人格擔保來說吧!一個演說家也許可以用人格來擔保其人演講起來一定精彩,但是他沒有資格擔保某種飲料的品質一定高超。同樣地,一個正直的傳教士,也許可以保證某人是一個好人,但不能保證某種藥品確實有效,否則,他自己固然難免受人蒙騙,就是別人也將因而上當。
所以我們向人求教時,切勿先被一種成見所蒙蔽,以為自己平日對於某人的印象極佳,那人說出來的話,便一定沒有錯,這就是失去了理智的行為。實際上,你應該先知道那人對於你所問的事情懂不懂?有沒有經驗才是。美國雜貨業大王凡瑞邁可說:“年輕人平時最大的錯誤,就是對於任何事自己都先存了一種成見,當他們去請教於人時,實際上,並沒有存著探索真理或搜求有識者經驗的目的。他們最後無非是希望對方對他的意見大加誇獎一番,如果對方給了他一個否定的回答,他往往不區別事情曲直,隻是大失所望,最後還是依自己的意思去做。”
如果你也犯了凡瑞邁可所說的這個毛病,那麼請你趕快改正過來。你該知道求教於人並非隻是使自己心境舒泰,而且也要尋出一個正確的結論來。
因此,如果你獲得了高你一籌的深謀遠見,就該毫不吝惜地把你自己原來的意見拋諸腦後。人應該超越自己的成見,以第三者的眼光,把自己和別人的意見,做一最公正的評斷,不稍存偏念。
此外,在求教於人時,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當對方發表了意見後,必須當機立斷——接受或是拒絕。如果覺得有什麼不滿的地方,也得放在心裏,不必說出來。
想想看,如果你向他說:“你不能想出一個別的方法來嗎?”那你不是個傻瓜嗎?因為對方當然是找自己認為最對的說出來,你要他改變一個方針,就無異是棄其所長而用其所短,即使他當真轉了方向,恐怕結果對你也發生不了絲毫益處。
同時,如果你聽了別人的話做錯了事,也切勿怪那說話的人不好,應該責備你自己的判斷力不夠。因為對方隻不過是“提供意見給你”,並非“代你負責解決”。
二、“淡”字訣
為人處世,交朋待友,對勢利紛華,似乎不必太過於苛求,當以“淡”字當頭。看淡些,看開些,人生也就豁然開朗,有滋有味了。
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1.君子之交淡如水
真正的朋友,相互尊重,卻不相互吹捧;往來頻繁,但不過分親昵;往來不多,也心心相應。也就是說,交友應注重真摯的感情,注重心靈的默契和呼應,誌同道合。而不注重表麵上的親近,熱鬧。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這個意思。
那些沒有真感情,不講道義的假朋友,表麵上親親熱熱,勾肩搭背,相互吹捧,誇海口時胸脯拍得山響,一旦貧賤、富貴發生變化,或相互之間有了利害衝突,就翻臉不認人,甚至在朋友有難時不僅不幫忙,反而落井下石,將其置之死地。
近代知名學者王國維博聞強記,智力過人,在甲骨文研究上卓有成績,得到了羅振玉的賞識,結為朋友,後來又成了兒女親家。王家貧,羅經常在經濟上接濟王,但目的卻是把王國維當作賺錢的機器。羅因有錢,大量收進甲骨,由王來考釋,發表文章的署名都是用羅的名字。最後,由於經濟上有勒逼,使王國維這樣不可多得的才子在壯年便投湖自盡。
而同一時期的另一著名人物魯迅雖然和王國維也有大體近似的經曆,都是棄醫從文,但由於交友的審慎,結果卻不一樣。魯迅早年師事於資產階級革命家、著名學者章太炎,後來與教育學家蔡元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學者,作家如許壽堂等都是魯迅事業上互相切磋的好友。此外,魯迅以師長、也以朋友身份結交了許多左聯革命青年,對魯迅的影響也很大,特別是魯迅結交的共產黨人朋友如瞿秋白、馮雪峰等,對魯迅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魯迅和瞿秋白,他們在文化戰線上經常合作,翻譯介紹馬列主義文藝理論和蘇聯文學作品。瞿秋白編了《魯迅雜感選集》,在序言中給魯迅以很高的評價。在最危險的關頭,魯迅讓瞿秋白避在自己家中。瞿秋白犧牲後,魯迅懷著悲痛的心情,在病中把朋友的遺言編成《海上述林》出版。魯迅在前言引用的對聯中所說的“知己”,即指包括瞿秋白在內的共產黨人,他以有這樣的“知己”為人生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