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自我提升字訣(2)(1 / 3)

很快,臨邛城裏人人都在議論這件事,有的對這一對夫婦表示同情,有的責備卓王孫刻薄。卓王孫畢竟是一位有身份、有臉麵的人物,十分顧忌流行一時的風言風語,居然一連幾天都沒有出門。

有幾個朋友勸卓王孫說:“令愛既然願意嫁給他,就隨她去吧。再說司馬相如畢竟當過官,還是縣令的朋友。盡管現在貧寒,但憑他的才華,將來一定會有出頭的日子,應該接濟他們一些錢財,何必與他們為難呢?”

這樣一來,卓王孫萬般無奈,分給卓文君夫婦仆人百名,錢財百萬,司馬相如夫婦大喜,帶上仆人和錢財,回成都生活去了。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求人戰術,頗有幾分潑皮無賴精神。套用一句老百姓的俗話,這叫做“死豬不怕開水燙”,我已經走投無路,到了這步田地,還要那麵皮做甚?要丟人現眼,索性一塊兒丟了吧。

二、“小”字訣

一家海鮮連鎖餐廳的老板很可能當初是水產市場練攤的,而一家皮鞋連鎖店的老板當初可能是個擦鞋的。欲做大事,賺大錢,必先做小事,賺小錢,放得下架子,舍得小利。從細微處入手,先掃一屋,再掃天下!

1.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打水掃地當屬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何樂不為?問題就出在“樂”與“不樂”上。

古代,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被列在首位,足見其重要性。沒有自身的完善,無法去做“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修身”就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故而有了這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傳說少林寺的和尚在正式習武之前,需幹上三年擔水砍柴做炊飯的粗活,為的是強壯筋骨、磨煉意誌。因此,從打水掃地做起來似乎無可厚非。

然而近來我聽廣播得知,很多人就青年人的成長課題進行大討論,問題是“大學生該不該從打水掃地做起?”這個問題以古人的觀點似乎小題大作了,但竟然也引起喧然大波,可見它有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

從現在起,往前追溯30幾年(文革時期),恐怕這不是個可以討論的問題,那時的知識分子是改造的對象,“打水掃地”也是改造的一種方式,沒什麼“該不該”的,老老實實去做就是了。而現在,市場經濟下人才變得值錢了,人力資本被看得比生產資料更重要。於是有一張燙金文憑的大學生們才會想到自己該不該打水掃地,該怎樣對待那些沒有文憑也能幹好的瑣碎事務。

從一個角度看,剛剛畢業走向社會的學生,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生存和在社會立足的問題。自己找飯碗,找到後做這個職業要求你做的事情,包括打水掃地這樣的事情,這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曆的過程,我們應以一顆平常心去麵對。在正常環境中,在需要打水掃地的時候,就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不要因為自己是個大學生,就自以為很了不起,不屑做這樣的事情;也不要把打水掃地當作博得領導和同事好感的手段,將打水掃地功利化。過於功利的人,在欲望達不到時,很容易產生消極怨恨的情緒,反倒使人際關係惡化,年輕人勤快一點兒沒什麼壞處。

確實像一些文章所寫,在我們目前的社會環境中,論資排輩和領導說了算比較嚴重,有些單位的領導把“打水掃地”當成“打磨”新員工或懲罰那些“不聽話”的人的手段;也有的單位把人人都應承擔的義務全推給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去做,這顯失公平。因此,本來很簡單的打水掃地就不那麼簡單了。當一個大學生因為領導或被周圍環境所擠壓,被打入“冷宮”,不得不從事諸如打水掃地之類的工作時,他們自然會感到痛苦和壓抑。這時候,比較積極的態度是正視現實,不消沉,通過努力去證明自己,為自己贏得發展的機會。實在氣不過,那就走為上策,到能夠發揮自己專長的地方去。相信你有真才實學就不會總是打水掃地。

當我們為人才的“大才小用”而可惜時,回過頭來看看大學校園,有時我們又會感慨,“裒其不幸,怒其不爭。”在中國,能在“黑七月”殺過高考獨木橋的畢竟還是少數,且十幾年寒窗苦讀,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及金錢投資於未來,加上我們理想化的教育,自然會對“未來”寄予很高的期望。在人才培養上也有失誤,培養了高分低能兒,自理自治能力差。現在有些大學生連自己的宿舍都不打掃,放了假把大包小包的衣服帶回家去或郵回家去讓媽媽洗,有時間“蹦迪”,沒時間為參與將來酌競爭作多方麵的準備。這樣的學生走上社會,大事做不來,小事不屑做,缺乏與人合作的能力,可以說是最不討人喜歡的。

從健全社會和健全我們的人格角度,願我們的在校大學生朋友,能夠從日常小事入手,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免得走上社會後自己難過,別人又看你不順眼。還是那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就從打水掃地做起吧。

2.先做小事,賺小錢

一家海鮮連鎖餐廳的老板很可能當初是在水產品市場練攤的,而一家皮鞋連鎖店的老板當初可能是個擦鞋的。

有人說北方人是小錢不愛賺,大錢賺不來;而南方人是什麼錢都能賺,什麼苦都能吃。所以,真正靠做生意發家的,南方人要比北方人多得多。“先做小事,先賺小錢”,這句話許多年輕人都不愛聽,因為那個年輕人不是雄心萬丈,一踏入社會就想“做大事,賺大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