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流行語往往在一定的年齡、文化水平以及職業的人群中使用。比如在商業界,“看好”、“看漲”、“看跌”、“滑坡”、“走俏”等詞語運用普遍;在演藝圈,“走紅”、“領銜”、“很性感”、“搭檔”很流行。流行語多數是現有詞句的一種比喻、替代、延伸,例如知識分子把從商稱為“下海”,改行叫做“跳槽”,撰寫文章搞創作戲稱是“爬格子”。
流行語具有較強較濃的時代色彩,沉澱著一定時期內的政治色彩、文化特點與生活氣息。比如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舊時代是“內人”、“太太”,“文革”時期稱“革命戰友”,現代則有“愛人”、“那人”、“另一半”等說法。說一個人樣子好、氣質佳,以前是“眉清目秀”,後來是“健壯朝氣”,現在是“瀟灑風流”、“有魅力”、“有女人味”等。
在日常談話、交往活動中,恰到好處地使用流行語可以起到多方麵的作用。
可豐富、更新自己的談話色調。一個人的談話色調既包括話題、語調、聲音的選擇,也指詞句的篩選與錘煉。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與別人交談時老是一種腔調,老運用一些自己重複多遍、陳舊蹩腳的詞句、口頭禪,毫無新鮮明朗的氣息,給人的感覺是迂腐而沉悶,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之乎者也”不斷;又像《編輯部的故事》中的牛大姐,官腔套話不離口。跟上時代的步伐,注意吸收運用流行的詞句,可以使自己的談吐變得豐富多彩,永遠保持談話色調的生機、活力,使話語常講常新。
可溝通聯係,贏得別人好感。愉快順利的交談活動,往往離不開流行語的使用。比如稱呼別人,以前多是“師傅”、“同誌”、“××長”,現在多用“女士”、“先生”、“小姐”、“老板”,這樣更能增強談話雙方的親近感、尊敬感,使交談始終處於自如輕鬆的狀態,不致因過於拘謹、正兒八經而影響溝通,引起別人反感。
可調料逗趣,增添生活情趣。生活是五彩斑斕的萬花筒,人們常在一起聊天、玩笑,少不了流行語的點綴。一位學生擠到一群同學堆裏,發現一位女生新穿了一件連衣裙,故意驚呼道:“哇!真3.14!”這3.14是圓周率π,與流行語“派”諧音,因而立刻博得大家一陣歡心的大笑。
流行語怎麼來的?或許有人會問。其實,流行語不是哪位名人或語文學家創造發明出來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留心於生活,留心於別人的言談,並借鑒發揮,推陳出新,啟動靈感,隨口說出。平時不妨從以下幾方麵去搜集學習。
——從電視電影裏學。當代影視與人們的生活愈來愈貼近,不少精彩對白、主持人的即興妙語、廣告好詞令人讚歎不絕,我們可以從中借鑒。比如有人勸朋友去看一個展覽:“去看看吧,不看不知道,展覽真奇妙!”顯然這裏仿用了“正大綜藝”主持人的開場語。
——從港台語言中學。開放的大潮也融入了港台的新鮮流行語彙。如“真性格”、“好帥”、“當心公司炒你魷魚喲”等等,很新奇,用語優美,不妨一借。
——從流行歌曲中學。許多流行歌曲不但能唱出人們的真情、心聲,而且吐詞通俗,生活氣息濃。某男士談戀愛,剛接觸對方,生怕對方看不中自己的“外相”,機靈一動,說道:“我知道我很醜,可是我也很溫柔。”他妙用了趙傳的一首歌名,很快贏得姑娘的好感。再如“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的未來不是夢”、“你知道我在等你嗎?”等,結合講話的場合、語境、心境,信手拈來,適時穿插,一定情趣斐然。
——從報刊用語裏學。如某報上曾有一篇題為《檢察機關渾身是眼》的文章,某位善談者巧借活用,與人評論小偷:“他渾身是手,什麼不偷?”提醒誤入情網的朋友:“別理她,她渾身是膠,粘住了,你還了得?”假如有人蒙受不白之冤,事過境遷,真假莫辨,多次申訴,也得不到解決,怎麼跟人說?“咳!你就是渾身是嘴,也說不清呀!”豈不妙哉!
——從方言俚語中學。方言俚語表達含蓄,俗得夠味,很受人們喜愛。如“沒治”在上海話是好到絕頂之意,有人看聶氏下棋:“聶衛平這盤棋贏得沒治了!”“磨牙”北方方言中是費口舌之意,我們也可以拿來運用,如:“還磨牙什麼?快走吧!”
當然,運用流行語必須適合交談對象的年齡、知識水平以及聽話背景。某大學一研究生對她的同學講:“喂,你的‘另一半’來了!”這“另一半”是對象的意思,語出張賢亮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大學校園很流行,如果到農村去說,未必有人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