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人際互動字訣(3)(1 / 3)

有時候,你可能是說時無心,殊不知聽者有意,他們把你天南海北的話當作真事,繼而企盼憧憬。當失望的時候,那是雙重的痛苦,然後就是對你一萬個不信任。

所以說,你單圖嘴快似乎不負責任,當一個人責任流失時,他就會變本加厲地胡說八道,全然不顧你的感受。但是,有一點你不應該忘記,你的部屬之所以要跟你在一起共事,決不是為了聽假話來的,當然,他們也會有出爾反爾的時候,這就要求對他這種行為給予批評並適當點撥。如果你去談生意,虛虛實實的或者有意義,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說話辦事從來沒個準,這不就成了大問題了?

還是鬱達夫說得好,語言是極為必要的,但是“言語的溝通靈魂,遠不如沉默來得徹底,沉默的嚴肅便是愛和死和生命的嚴肅。”誠哉斯言。

其實,言語的重要性直接和人的品性是一致的。人無信,則無以立。三十而立,既是生理年齡,也是社會心理上的年齡。

以身作則和言之有物同樣不能缺。你的行為將帶動與推動團體的力量;言之有物的“物”不能空洞且不確定。

既然每天生活中的時刻都是確定不疑的,那就十分有必要將行為和言語也具有時鍾的特性,如此,計劃就切實,收獲就豐盈。

3.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取信

人無信寸步難行,言出必行,天下歸心。

不論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個人的信用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打開局麵,做好工作。同時也能更好地駕馭眾人。所以,你必須重視你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生活總是照顧那些講話算數的人,食言是最不好的習慣。如果這樣,你就無法取信於人,更無法管理威懾眾人。

不管你在什麼情況下辦什麼事,總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你用自己的行動來說服別人的異議,讓他們看到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的利益。這樣,你就給人一個可信的麵孔,接下來你的工作就順利多了。

曆史上著名改革家商鞅為了盡快實施自己的變法主張,設計謀樹立“守信譽”的形象。

公元前350年,商鞅積極準備第二次變法。

商鞅將準備推行的新法與秦孝公商定後,並沒有急於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新法是難以施行的。為了取信於民,商鞅采用了這樣的辦法。

這一天,正是鹹陽城趕大集的日子,城區內外人聲嘈雜,車水馬龍。時近中午,一隊侍衛軍士在鳴金開路聲引導下,護衛著一輛馬車向城南走來。馬車上除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杆外,什麼也沒裝,有些好奇的人便湊過來看個究竟,結果引來了更多的人,人們都弄不清怎麼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馬車後麵一直來到南城門外。

軍土們將木杆抬到車下,豎立起來。一名帶隊的官吏高聲勸眾人說:“大良造有令,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賞給黃金10兩。”

眾人議論紛紛。城外來的人問城裏的人,青年人問老年人,小孩問父母……誰也說不清怎麼回事。因為誰都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有個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試一試,被身旁一位長者一把拉住了,說:“別去,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給10兩黃金,咱可不去出這個風頭。”有人跟著說:“是啊,我看這事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人們就這樣議論著,看著,沒有肯上前來去試一試。官吏又宣讀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沒有人站出來。

城門樓上,商鞅不動聲色地注視著下麵發生的一切。過了—會兒,他轉身對旁邊的侍從吩咐了幾句。侍從很快奔下樓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麵前,傳達商鞅的命令。官吏聽完後,提高了聲音向眾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誰能將此木杆搬至北門,賞黃金50兩!”

眾人嘩然,更加認為這不會是真的。這時一個中年漢子走出人群對官吏一拱手,說:“既然大良造有令,我就來搬,50兩黃金不敢奢望,賞幾個小錢還是可以的。”

中年漢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門走去,圍觀的人群又跟著他來到北門。中年漢子放下木杆後被官吏帶到商鞅麵前。商鞅笑著對中年漢子說:“是條漢子!”拿出50兩黃金,在手上掂了掂,說:“拿去!”

消息迅速從鹹陽傳向四麵八方,國人紛紛傳頌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見時機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變法就這樣取得了成功。

《周易》中說:“天之所助也,順也;人之所助也,信也。”由此可知,對人誠信的行為可以追朔至殷商時代。孔子曾就此問題問過他的學生子貢:“足食,足兵,民信三者哪個更重要。”子貢想了想,卻反問孔子,去二留一怎麼辦。孔子想了想說:“去兵,去食,唯民信不可去,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足。”當然我們不排除這是統治階級的一種統治手段,但值得肯定的是這卻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4.信譽基石,生死友情

信任的基礎是什麼呢?是互相之間對人品的了解與欣賞;是人與人之間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友情。

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擁有多少次成功的機會。

1835年,摩根先生成為一家名叫“伊特納火災”的小保險公司的股東,因為這家公司不用馬上拿出現金,隻需在股東名冊上簽上名字就可成為股東。這正符合當時摩根先生沒有現金卻想獲得收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