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太直率,鋒芒必定傷人。別人反戈一擊,於是,自己也受傷了……
“人情練達即文章,處世圓通慎言語。”自古以來,直言直語被當作一種美德頌揚著。直言直語的人,一個麵孔對待別人,內心不存心機道道,不要陰謀花招,不投機鑽營,有什麼話說什麼話,做事不合則橫目而對、合則賣力,能夠犧牲自我。在錯綜複雜的社會裏,人心難測,處事艱難,人們在煩擾之餘,誰不想與這樣一個毫無心機的人相處?
但是,在這個機簧暗藏的社會裏,誰又自己願意做一個“愣頭愣腦”的人物?
原因在於,直言直語,既傷他人,又會傷了自己。
原因在於,這樣的人由於太直,會給人造成尷尬的局麵;由於太莽撞,會與人造成衝突和爭鬥;由於心道太直,容易被人利用;由於難藏話語,無益成事……
試想,當你的親人不幸得了一場極為嚴重的病症時,你總想讓你的親人能夠安下心來輕輕鬆鬆地接受和配合治療,你想告訴病人他得了不治之症?你能容忍別人對病人“直言直語”?不,你,同時你還要求他人在病人麵前替他隱瞞,不想讓“直言直語”給你病體衰弱的親人再以打擊。
直言直語還會使善意變成“惡意”,友好變成敵對。
我的一個朋友是一個直性子人,他的直言直語差點使他的上司炒了他的“魷魚”。
公司開展民主評議活動,上司讓職工評議其不足,提提意見,眾多職工或默然、或輕描淡寫的頌揚一番,唯有這位老兄在肯定上司的成績之後,卻又直言不諱地提出了不足。於是上司的笑容一下僵固在那兒,上司從此疏遠了這個踏實能幹而又忠於他的下屬……
的確,民主評議應該“直言直語”,暢所欲言。朋友的目的也完全出於一片好心,“隻有在批評和自我批評中才能不斷提高”,何況又是上司自己讓大家給他提意見,這位年輕不經世的直腸朋友不明人世的狡詐,一個筒子思維,一杆眼裏冒煙,實在熗了上司的鼻孔。
“不要在公共場合下直言直語,指責別人的過錯。”請你記住這句話。
“匹夫之怒,拔刀而起。”直言直語的人缺乏艱忍的性格,稍有不是,便忍耐不住、怒氣衝衝。於是,無事可能變成有事,小事可能釀成大禍。若不明是非,為野心家所利用,因此“仗義直言”,造成仇者疼、親者恨的惡果。
“三思而後行”,老祖宗們曾苦苦叮嚀勸誘,“直言直語,既傷別人,又傷自己。”
那麼,直腸子人如何能夠避免出現傷人傷己的嚴重後果呢?
首先,“張飛穿針,要粗中有細。”遇著緊要事,不可莽撞從行事,更不可“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要先想後果,否則不僅於事無補,反倒亂了步子。所以力爭忍讓權衡,或找一經驗豐富的知心朋友商量。
其次,若思量無策,而事又無甚大礙,則把它放到一邊。采用目標轉移法,“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也未嚐不可。
其三,欲盡下屬或朋友之責,勸說上司或朋友的某種過錯,當擇委婉曲折方法,且宜場中人越少越好。古之忠諫而又令君主笑納者首推鄒忌,而伍子胥之竭忠盡膽,直言無忌,終不能成事,徒懸頭顱與國門罷了,我們直性子人不能不注意慎重從事。
五、“危”字訣
“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曆史教訓如此,平頭百姓亦如此。居家過日,工作職場等都逃不過一個“危”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遠慮在先,近處無危
世事難料定,故處事須謹慎,常懷遠慮,居安更得思危。
世事多變,世界是紛繁複雜的,沒有任何固定的方式能夠擔保你這一生一世平安順遂,天下大勢自古以來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治世;“分”,亂世。這一“分”一“合”,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和曆史的發展,人這一生也像大海的波濤,有起有落,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有人把生活比作駕舟,風裏飄浪裏走,力克激流。一個人處在複雜多變的社會裏,常常感到世事難料。古人雲:“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順者”常居安思危,深謀遠慮,“逆者”多目見短淺、執迷不悟。孔子在《春秋》中告誡人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種謹慎的處世思想是我們所提倡的做人做事之道。
曆史是無情的,無數史實告誡人們“居安思危”的道理。縱觀我國封建社會各朝各代的興衰,一般統治者在創業之初,往往曆經磨難,深知立業艱辛,每於開國之初,尚能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力戒奢侈,以仁政治天下。但是“創業不易,守業更難。”一旦這份基業傳到子孫手裏,卻成了他們享樂的源泉、揮霍的資本。曆史上難得有幾位明君。況且即使他為百姓著想,而生活上仍免不了奢華。更多的國君驕奢淫靡,逸樂無度,隻顧眼前卻無遠慮,顧享樂而不恤民情、不理朝政,以至樂極生悲,國傾身亡。很典型的例子便是春秋戰國時的秦國。秦始皇是一代英豪,他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製,作出了許多豐功偉績。然而,他也曾耗費巨資,搜刮民脂民膏來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奴役百姓築建萬裏長城,都是為了給子孫奠定萬世基業供他們快樂逍遙。結果,由於他晚年和秦二世統治時期,實行嚴酷的統治政策,致使人民不斷起義反抗,秦朝在不到十五年時間就覆滅了。曆史證明:居安不思危者必亡。同樣的道理:做人做事不懷危者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