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治家及名作家摩爾利爵士有一次用譏諷的語氣說:“一場演講,最重要的有3件事:誰在發表這場演講,他怎樣進行這場演講,以及他說些什麼。在這3件事中,排在最後麵的,重要性也最低。”是不是太誇張了?也許。但隻要擦掉表麵的一點痕跡,你會發現真理在閃閃發光。英國政治家愛德蒙·柏克的演講稿,不管是在邏輯、說理或文章結構上都是最好的作品,即使現在,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大專院校,還把他的演講稿當作演講的經典範本來加以研習。但是柏克本人卻是一位失敗的演講者,他沒有表達他的傑出作品的能力,也不能讓他的演講有吸引力和震撼力。他被人稱為英國下議院的“晚餐鈴”,隻要他一站起來講話,其他議員又是咳嗽、又是洗牌,不然就睡覺,或成群結隊地走出會議室。
即使你盡全力把一枚包著鐵殼的子彈擲向某人,也許根本無法在那人的衣服上留下一點痕跡。但如果你把火藥放在一根蠟燭後麵,把它發射出去,它會穿透一塊鬆木板。因此,我要說一句:“像蠟燭的演講,在火藥的推動下,要比沒有力量推動的子彈更能留給人深刻的印象。”所以,要好好地注意你的演講態度。
1.什麼是演講的態度
當某家店鋪把貨物送到你家去時,他們是怎樣做的呢?那位送貨司機是不是把貨物丟進你家後院就一走了之?把東西從手中丟出去和把東西送到對方手中,是不一樣的。送電報的人一定要親自把電報交到指定的收報人手中,但是不是所有的演講者都能把他們的意思傳達給聽眾呢?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般人的談話態度。我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避暑勝地穆倫停留,住在一家倫敦公司經營的旅館裏。一般情況下這家旅館每周都從英國邀請兩位演講家向賓客發表演講,其中一位是著名的英國小說家,她講《小說的前途》。這個題目不是她自己選的,更糟糕的是她覺得自己沒有話可說,她並不真的關心這個題目,因此,就顧不得是不是講得精彩了。小說家匆忙地準備了一些提要,站在聽眾跟前,無視他們的存在,正眼也不瞧他們一下,她有時抬頭望著前方,有時低頭看著自己的筆記,有時又望著地板。她空洞地按照筆記逐條地念著,眼中霧一般的迷茫,聲音飄忽,一個個詞句飄到無盡的太空中。
這算什麼表達?是“獨白”吧!沒有任何一點溝通。而好的演講者首要條件是需要溝通。一定要讓聽眾感覺到,有一股信息從演講者的腦海和心中直接傳達到他們的腦海和心中。這位小說家的演講,也許適合在荒涼的戈壁大沙漠裏舉行。事實上這種演講聽起來就像講給大沙漠聽的,而不是對人們發表的演講。
2.培養良好的演講態度
發表演講的問題,是很簡單,但也很複雜,也很容易被誤解和濫用的。關於演講的技巧,已經有很多人寫過很多荒謬拙劣的評論,倒讓它籠罩在各種規則、儀式與人為的神秘中了。陳舊的“演講術”一向被人們討厭,也常常把演講弄得極為荒謬。一些想學會演講技巧的生意人到圖書館或書店找資料時,往往找到一些叫做“演講術”的“巨著”,但一點用都沒有。有些學生盡管已經有長足的進步,仍然被迫去練習及背誦韋伯斯特和英格索的“演講術”——多麼落伍!這違背了我們現在時代的精神,就跟英格索夫人和韋伯斯特夫人所戴的帽子至今天還戴在女孩子的頭上一樣。
自從內戰結束以來,出現了嶄新的演講理論。為了趕上時代精神,新式的演講就像電報一樣直截了當。曾經流行的華麗文風,不再被現代的聽眾接受。現代不管是15人的商業聚會,或上千人齊聚一堂,聽眾都希望演講者像私底下聊天時那樣直截了當地說出主旨,態度也要像和聽眾中的某一個人私下交談那樣親切。態度可以相同,但力量可不能相同,否則大部分聽眾可就聽不見你的聲音了。向40個人講話,必須花比向一個人談話時更多的力氣,就如同建築物頂上的雕像必須很大,人們從地上看的時候,才會覺得雕像似乎和真人大小一樣。
有一次,馬克·吐溫在內華達州的礦場發表演講。演講後,一名年老的探礦員走上前來問:“這是你平常說話的語調嗎?”唯一能夠學會這種自然技巧的方法是練習。練習時如果發現自己說起來扭扭捏捏,就要停下來,對自己說:“呀!哪裏不對?清醒起來!要有人性,要自然一點。”哪怕說得再刻薄一點都可以。假想你從聽眾中找出一個人——也許是坐在最後麵的人,也許是最不專心的人,和他聊聊閑話,想象他問你一個問題,而你正在回答,而且唯一隻有你能回答。他如果是站起來,你也回他的話,這個過程能立即讓你的講演更加自然、直截了當,更像平常的談話。
你也許進展得很順利,最後你也實際地提出問題並向聽眾解答了這個問題。比如在你的談話當中,你說:“你們各位是不是有這樣的疑問:你這樣說,有沒有什麼證據?當然,我掌握了充分的證據,我現在說明如下……”然後,你接下來回答你提出來的這個想象中的問題。這樣,就顯得十分自然,可以打破一個人唱獨角戲的單調局麵,你的演講會顯得直截了當、愉快,更像和朋友閑話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