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走出道德盆地——成功人生因道德而精彩(1)(2 / 3)

曾有一個人養了一群猴,常宰猴待客。當客人光臨時,他會穿上白大褂領著客人挑選猴子。籠子裏的猴子們非常緊張,拚命地往後躲。當客人選中一隻猴子時,其他的猴子就使勁把它往外推。被推出去的猴子,知道自己死到臨頭,一動不動地任人宰割。其餘的猴子在一旁幸災樂禍地看著這隻猴子被殺掉。不斷重複上演,最終,猴子全部被宰殺了。

看了這一小段故事,我們會不會有這樣的設想:假如這群猴子群起而攻之,並不是沒有機會逃掉。但是,每隻猴子並不知道其他的猴子是否會和它一起反抗。它們在反抗與躲閃的策略選擇中,都選擇了躲閃,抓到誰算誰倒黴,都寧願苟且偷生,陷入“囚徒困境”。猴子們都成了“看客”,殊不知,今日的“看客”,可能就是明日的被宰者。猴子如此,人又如何呢?!在美國波士頓樹立的“二戰”猶太人蒙難紀念碑上,德國神父馬丁留下了一段發人深省的銘文,其表達的要旨,恰似上麵的“待宰猴悲劇”: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不說話;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說話;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這就是從心中隻有我的悲劇,又假如:

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之中,竊賊在公共場所明目張膽地行竊時,旁觀者都看到了,卻都不敢吭聲。沒有被偷的人想,反正被偷的人不是自己,何必多管閑事,又不會得到什麼好處,反而可能受到傷害;而不多管閑事雖然沒有收益,但也不受損失,那何必要多管閑事呢?很多人都會有這種心理,結果,竊賊們更加肆無忌憚,在公共場所行竊屢屢得逞。

竊賊們通常團夥作案,在偷東西時會發出這樣的“信號”:倘若誰多管閑事,就對誰大打出手!旁觀者想,竊賊的威脅是可信的:因為假如個別旁觀者多管閑事,而竊賊不對該旁觀者大打出手的話,就會有更多的旁觀者抓竊賊,竊賊將有可能被抓,那麼,竊賊必然對該旁觀者大打出手。旁觀者的利害考量為:多管閑事,有可能被大打出手致傷;不多管閑事,無所得也無所失。對於旁觀者而言,竊賊的威脅是可信的,所以旁觀者的最優策略是“不多管閑事”;而對於竊賊來說,旁觀者“不多管閑事”下的“不大打出手”策略是最優的選擇。結果,經過這番博弈,竊賊偷東西時旁觀者不多管閑事,竊賊不大打出手。

如此的群體不積極作為的結果會使社會風氣惡化,偷竊行為猖獗而難以杜絕。對每個人來說,即使這一次被偷的不是你,但下次你被偷的概率增加了,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輪到我們自己。長此以往,大家的處境比以前更差。

魯迅先生在《藥》裏描繪了“看客”的醜態:脖頸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著。魯迅先生將看客行為視為中國人的一大劣根性。堅守道德就是在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公共環境,事不關己是暫時的,相對的,唇亡齒寒才是必然的,絕對的。一天深夜,一位先生沿著一條昏暗的小路回家。經過一片叢林,他突然聽到有人掙紮的喘息聲,慌忙停下腳步,仔細地聽。發現是兩個人在扭打,間或夾雜著衣服撕裂聲。他立刻明白:一個女人被襲擊了!

他想,到底我該不該介入這個事件當中呢?他一麵擔心著自己的安危,一麵詛咒著為什麼今天晚上要選這條小路回家。假如自己也成為另一個犧牲者怎麼辦啊?是不是該跑到附近的電話亭打電話給警察就算了呢?

那個決定的過程好像永無止境,但實際上花不了幾秒鍾,而且聽得出來那個女孩的呼吸掙紮聲越來越微弱了。他決定一定要有所行動。於是冒著生命的危險,立刻衝到叢林後麵,將歹徒從那個女人身邊拉開。隨後他和歹徒扭打成一團,倒在地上滾來滾去。最後,歹徒終於放棄,跳起來逃跑了。他氣籲籲地爬起身來,那個蹲踞在黑暗之中的女孩仍然在啜泣和不停地發抖。他跟那女孩保持了一段距離,慢慢地說:“好了,那個人已經走了,你現在安全了。”一段很長的沉默,她開口了,帶著不可思議的驚訝:“爸爸!是我啊!”

在這個故事當中,男主角冒著生命危險去援助一個受侵襲的弱女子,結果他救回的是他自己的女兒!這個故事對那些見義不為的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其實,拯救別人也是在拯救我們自己。

看客當不得!今天當看客,明天被人看,這被人看的滋味是不好受的,或者被宰殺,或者被偷竊,或者被強暴,總之,你今看別人什麼,明天被別人看你什麼。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與“看客邏輯”。因果報應在這裏體現得十分明顯,分毫不爽。故此,我們務必要從這種道德窪地中走出,不當看客,那麼救人即自救,助人如助己,就像那位救人的父親那樣,無意中卻救下了自己的女兒。

維護正義與良知就是在維護我們共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