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李隆基(2 / 2)

“正是在下,王兄以前聽說過我的名字?”這會李隆基也有些好奇起來。

笑話,何等是聽過,後世的你那可是大大的有名,但王彥還是想進一步證實一下。

王彥點點頭道:“李兄可是出身李氏皇族,現今被封臨淄王的李隆基?”說完眼珠動也不同的盯著麵前這李隆基,希望從他臉上看出真偽。記得從史書中了解到的是這李隆基登基之前是被封為臨淄王的。

李隆基聽後緩緩點頭道:“王彥兄所說不差,我正是當今皇上親封的臨淄王李隆基。”

王彥心中早已猜出,還不至於太過失態,那王海可就不行了,自小養成的封建禮教思想講究上下有別,但見他身子一軟,差點從椅子上滑落下去,稍微一頓忽的起身對著李隆基就要拜伏下去,不想被李隆基托住身子道:“王兄莫要如此,你我是朋友,不用來這些虛禮。

眼光一轉,見王彥麵上雖然有驚異之色,但也隻是轉瞬即逝,舉止間更頗有些不卑不亢的大家風範,心下又是一陣陣的點頭。

三人重新落座,各有心事,齊齊喝著悶酒,李隆基是因為要和朋友分別心下傷感,王海卻是因為突然和當朝王爺坐在一起有些不知所措,而王彥是心裏有種預感,像是有什麼大事要發生。

梳理了一下自己對於唐代曆史的記憶,忽聽李隆基打破沉默道:“這裏沒有外人,我可以告訴兩位,我這次去潞州名則是掌管地方,其實形同被困牢籠。”

王彥自然知道他所指的是什麼,這李隆基自小便在皇室子弟中頗有名聲,為人果敢,睿智,七歲的時候就因為鞭打場中權貴武三思而名傳天下,惹得自己的祖母武則天嘖嘖稱奇。

但是也是因為他對武三思的一句:“這是我李家朝堂!”而在朝中掀起了滔天巨浪,連自己的母親都被猜忌心很重的武則天處死,他則因為祖母的寵信躲過一劫,沒有被武家實力打擊的太過嚴重,隻是此後不免被武家人猜忌和排斥,被迫離開長安。

王彥勸慰他道:“李兄不必太過苦悶,其實這去潞州未嚐不是一件好事。”曆史上的李隆基正是憑借自己在潞州時期的韜光養晦和積蓄的勢力,在以後成了大事。

李隆基慘然一笑:“子昂兄不必安慰我了,這潞州遠離長安,又被人所監視,此去不外乎是籠中之鳥。”

王彥看他傷心,遂正正衣襟大聲道:“此言差異!在我看來李兄你此去潞州正是龍入大海,虎放南山。”

李隆基聞言精神一振道:“請子昂賜教。”

王彥本對他印象就好的很,見狀也不推脫道:“我要是李兄,此番去潞州正是要大大的高興一番,李兄也聽說過當年的司馬懿被外派雍州,他的兩個兒子一副憂色,唯獨司馬懿大喜,這是為何,因為他從此可以安心培養自己的力量,而不用在朝堂之上時刻提防政敵的攻擊,這才有了後來的三家歸晉國,司馬懿真的是個聰明人,他聰明的地方就是明白名是虛的,而兵權才是實的。”

李隆基麵上一喜,但隨後又是一憂:“子昂說的雖然有理,但是我這去潞州隻是做個兵馬別駕之職,名字好聽,其實也就是個虛銜,手裏沒有幾個兵丁,成不得大用的。”

王彥哈哈笑道:“李兄你又說錯了,兵法雲:兵不在多,而在於精!試想一下,如果你手下雖然隻有百人,但這百人卻無一不是武藝超群的奇人異士,個個以一當百,那這將是一股多麼強大的力量。”

李隆基有些恍然的頷首道:“王兄你的意思是讓我學古時的孟嚐君招募門客,聚集天下能人義士。”

王彥笑道:“大體上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單憑招募還是不行的,雖然天下人不忘李家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一時招募起來還是很不容易,何況人各有誌,也是有本事的人就越是高傲。”

李隆基不解的道:“那......子昂你到底想說什麼?”

王彥一字一句道:“其實我想說的是,你可以暗中訓練一支精兵,隻要你用的方法得當,其效果並不遜色於前者。隻需如此這般......”王彥將後世從軍旅小說之中看來的訓練特種兵的方法對李隆基講了一遍,其方式在這時代人看來無異於石破天驚,令人震撼不已,拍手稱善。

待到王彥說完,李隆基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心裏熱血激蕩,幻想著帶領按照王彥所說的方式所訓練出的精兵縱橫沙場,那將是得等的犀利與暢快。

李隆基再也壓抑不住自己心裏的激動,猛的站起身來抱住王彥的肩膀:“子昂兄,你可否願意幫我訓練出這支精兵,以後若是三郎我成得大事,那一定不會忘了你的恩情。”說罷長身對著王彥一拜,看的王海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