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子不像淩宇說想叫做桃源村,而是叫做登龍台,也叫做黃河龍門古渡,是古黃河峽口出口處。
此處兩麵大山,黃河夾中,河寬不足40米,河水奔騰破“門”而出,黃濤滾滾,一瀉千裏。傳說這裏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稱禹門。人們所說的“鯉魚跳龍門”就是指這裏。黃河流經此地,破山巒而徑出,瀉千裏而東流,據《名山記》載:黃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兩岸均懸崖斷壁,唯“神龍”可越,故名“龍門”。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所鑿。據《三才圖會》載:夏禹定名龍門,故亦曰禹門渡。此處兩山壁立,狀盡斧壺口瀑布到芝川渡口是黃河流程中最雄奇跌宕、多彩多姿的一段,而天塹龍門以其地處要衝、巍峨神奇更為人稱頌。
從黃河龍門而上5公裏處有石門。濤濤黃河從寬僅60米的石崖中泄出,故而得名石門。石門上下,壁立如削,水流湍急,山色波光,讓人陶醉。黃河一出龍門,河床陡然變寬,河水在10公裏寬的河麵上緩緩流動,彌漫浩淼,開闊壯觀。
“黃河?”淩宇蹙眉,村子裏哪有黃河經過?在鄰居的印象中,黃河總是煙波浩渺水麵開闊,河水夾雜著泥沙滾滾而下,如今看著村子雖依山傍水,十裏寒潭所在的水域,也和黃河那種波瀾壯闊的景象相去甚遠。這老頭編故事的手段可真是強悍,又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黃河,又是子虛烏有的龍門,估計天橋下說書的藝人也沒這想象力。
“看小友這表情似是不信?”老者捋了捋胡須歎了口氣。
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隻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邊,對他們說:“各位大臣,如今水患當頭,人民受盡了苦難,必須要把這大水治住,你們看誰能來當此大任呢?”
於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領都推舉鯀。堯素來覺得鯀這個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於是就暫且將治水的任務委任給鯀。
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巨的任務當兒戲。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裏。
舜也來征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樸。”舜並不因他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大禹實在是一個賢良的人,他並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重大的職責啊!他哪裏敢懈怠分毫。考慮到這一特殊的任務,舜又派伯益和後稷兩位賢臣和他一道,協助他的工作。
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的妻子塗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
禹帶領著伯益、後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憾,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無數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紮,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麵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他不會收下這些東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這也倍增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著準繩,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裏就量到哪裏。他吸取了父親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