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如何自己激勵自己(1 / 1)

與人談話,對自己的心理有沒有影響?當然是有的。我們談話時,過去隻是注意他人的心理接受程度,卻忽略了對自己心理的影響,這是不可取的。

下麵幾條方法會對講話人的口才有著正麵的激勵作用。

1.凡是不利於自己的措辭,可以省略或改用代名詞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反複使用含有負麵意味的無益措辭。盡量少用負麵與無益的刺激性措辭,甚至根本不用此類措辭,更能獲得別人的好感。

我們常常看見某人為考試提心吊膽,而且開口閉口表示可能會考不及格,結果不幸而言中。由此可知,諸如此類具有負麵作用的言語,還是不說為妙。

倘若不幸名落孫山,你還口口聲聲說“留級”、“慘了”等負麵措辭,那你就非常可能成為終生的留級生,或是個窩囊廢;倘若碰到非說不可的時候,那你最好改用“那件事”、“那個事件”,或“從那以後”等代名詞,或是一些可以替代的措辭,這樣自然可把不愉快的事實或氣氛擺脫掉。

2.“暫且不談”可以醫好懶言症

有些人總是悶悶不樂,做起事來不能幹淨利落,如果有人問他何以會如此窩囊?對方可能回答說原因很多,而不能一一解答。事實上,他所說的原因,往往不是“由於思考以後,仍然不能解決”,而是因為不能解決,才開始思考問題。換句話說,為了要使不能解決的事情正常化起見,才開始思考問題的核心。

由此看來,這是為了要圓滿解決問題,可惜卻想不出對策來。當然,由於想不出對策,就苦惱得很,倘若不去思考問題,那就是根本談不上如何采取正確的行動。本來,一個人在做事以前,根本無法完全考慮到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主張某些問題應該暫時擱在一旁,這是讓人不為事情所困擾的最好方法。大體上說,人可分為“行動型”與“熟慮型”兩種類型。行動型的人反應迅速,可惜錯誤很多;熟慮型的人反應緩慢,但錯誤較少,這兩種類型各有優劣,倘若都能學習“暫時擱置”的技巧,則可以吸取兩者之長。當然,事情有輕重之分,故大家在動手之前,應該好好考慮。所謂暫時擱在一旁,並非把事情忘得一幹二淨。如此一來,即使是一個非常優柔寡斷的人,也能安心采取行動。

3.“反正”與“畢竟”是喪失鬥誌的口語習慣

當工作或讀書不順利的時候,一般人常常會說“反正”、“畢竟”或“總之”之類的話。例如:“反正我認為不行,畢竟是不行的”,“總之,我是無能為力了”,“我畢竟是比不上他”。因為這些話已經說出了口,使得本來可以做好的事也做不好了。一開口就說“反正”、“畢竟”、“沒辦法”或“不得已……”的話,這表示的是要放棄努力,或停止思考的意思。所以,當這些話說完之後,也等於自己的缺點被原諒了,迫使自己無法向外踏出一步,而被囿於一個框框裏。

4.用卑俗的稱呼能使自己的恐懼意識消失

報紙上經常出現政治漫畫,例如把某某部長畫成動物,某國的宰相畫成小姐等等,這些滑稽幽默的情景,使讀者捧腹不已。在我們的眼光裏,掌握政權的人,無疑是令人敬畏的人物,我們對於這種人,一麵懷著親近感,一麵覺著他是一個偉人,相形之下,自己難免產生恐懼感或劣等意識。在這種情況之下,上述的政治漫畫,無疑對於鎮定心情具有極大的作用。

個人的綽號有時也含有同樣的效果。通常我們對於那些會給人心理上產生壓迫感的人,也喜歡給他起個滑稽或幽默感的綽號,借此衝淡我們心理上的壓迫感,例如在初中和高中時代,經常被同學們取外號的人,無非是那些惹人討厭的老師。

“我昨天被廠長叫去訓了一頓”和“我被那個老頑固叫去談話”很明顯地,這兩個人所受到的心理壓力大小不同。換句話說,我們如能給棘手的強敵取一個粗俗的名稱,則可糾正彼此間心理上的不平衡,進而維持對等性的關係。

因此,綽號可消除自己對於某人而產生的被壓迫感,而代之以親近感或優越感。如果能有意識地利用此種效果,那麼,即使碰到再難纏或咄咄逼人的家夥,我們照樣能使他跟自己處在相同的地位,甚至比自己更低下的位置。

如從另一方麵來研究這一心理時,不妨將動物的名稱加諸對方,則可使我們對他留下“愚蠢”或“遲鈍”等印象,這樣一來,更能減輕對方給予我們的壓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