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事的過程中,有時可能處於主動地位,有時則可能處於被動的位置。在被動情況下接受對方的提問、質疑時,如何回答、如何表態就成為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誤解、泄密或其他不良的後果。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表態。但是,直統統地拒絕表態是失禮的、不當的,正確的辦法應該是:既要避開表態,同時又不能有損對方的麵子,破壞雙方交談的氣氛,還要在國際公眾麵前樹立起良好的個人形象和國家形象。常見的避開表態的方法有:
1.話題轉移法
20世紀70年代在中東戰爭中,基辛格率領美國代表團前往埃及與薩達特總統進行和平談判。會談一開始,薩達特說了幾句寒暄話以後,就讓基辛格看一個埃及——以色列脫離接觸計劃。然後,薩達特吸了一口煙,征求基辛格的意見,要他表態。
根據這個計劃,以色列將撤離西奈地區三分之二的地麵,這是難以辦到的。因為,要說服以色列在蘇伊士運河西岸後撤幾公裏都很困難,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誘導以色列做這麼大踏步的後撤;再說,要以色列這樣做,埃及的交換條件又是什麼呢?薩達特在這個問題上又含糊其辭。總之,基辛格不能表示同意這個計劃。但是,會談剛剛開始,並且美、埃自戰爭以來才剛剛開始接觸,這時表態拒絕這個計劃也是不明智的。那麼,可不可以表態說“讓我們就交換條件談談吧”?也不行,在雙方沒有任何基礎的時候來談這個在各方都難以讓步的棘手問題,也將是危險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回避這個問題,避免表態。這時,基辛格就使用了話題轉移法。基辛格說道:在我們談論手頭的事務以前,可否請總統告訴我,你是怎樣設法在10月6日那天如此成功地發動了那次令人目瞪口呆的突然襲擊的?那是個轉折點,我們現在所做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這個轉折點的必然結果。
薩達特眯著眼睛,又吸了一口煙,他微笑了。於是他放棄了要基辛格表態的要求,而是應基辛格的要求講述起來。基辛格之所以能成功地避免表態,是因為他采用尊重對方的方法來轉移話題。基辛格主動問起那件事是恭維薩達特,確立他的談判地位,證明他不是從軟弱的地位出發來進行談判的,他不是一個低聲下氣的人,他已為埃及取得了談判的權利。總而言之,他恢複了埃及的榮譽和自尊心。
2.玩笑回避法
在埃及和美國的會談以後,薩達特和基辛格兩人會見了記者。一名記者問薩達特:
“總統先生,美國是不是從現在起不再給以色列空運軍用物資了?”
“你這個問題應當向基辛格博士提出。”薩達特回答道。雖然此時他已十分清楚地知道空運即將結束,但他還是進行了回避。
基辛格立即說:“幸虧我沒有聽見這個記者問的是什麼問題。”
對於空運是否即將停止這個敏感的機密問題,雙方都由於保密而進行回避,但薩達特用的是轉移視線,而基辛格用的則是“打哈哈”,即說笑回避。在當時情況下,這兩種方法都是有效的。
3.廢話回避法
1965年9月29日,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在北京舉行建國以來首次記者招待會,有近三百名中外記者參加。席間,日本記者問到中國發展核武器的情況,並具體詢問何時爆炸第三顆原子彈。對於這種問題,當然要回避,可陳毅卻沒有講“無可奉告”等套話,而是風趣地說道:“是中國爆炸了兩顆原子彈,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顆原子彈可能也要爆炸,何時爆炸,請你等著看公報好了。”全場哄堂大笑。
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看,陳毅的話似乎沒有什麼信息,近乎於“廢話”。中國爆炸兩顆原子彈,當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何時爆炸第三顆原子彈,記者當然會注意看公報。問題是記者這會兒就想知道,要不然他還問幹嗎?可是陳毅就是這樣故意說些近乎“廢話”的話,既回避了敏感問題,又表現出驚人的機智與動人的風趣。
肯定和否定的語氣在某些社交或其他嚴肅的場合一定要慎重使用,含糊的語言會留下進退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