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當時塞外的海西女真部已經歸順大明,其首領是哈達部的萬汗王台。
其時東部為建州女真部,西部為野人女真部,均未歸降,是故大明對海西女真百般扶持,以扼東西兩女真,而王台則借明適之威,東征西討,一時戰將如雲,牛羊似海,號稱“八馬王”
——形容萬汗領地廣闊,要一匹接一匹的良駒連著跑死八匹才能跑到領地的盡頭。
此次王台又欲借其母烏拉氏九十壽辰之際,奏請南明欽使出塞臨賀,以炫威於女真各部。
嘉靖聞奏心中犯難,這海西女真是自己一手扶持而強大的,如今變得飛揚跋扈,頤指氣使,如若不派欽使出塞,那王台說不定會借機翻臉,與明廷爭奪遼東!
這下又是嚴嵩獻計,說是不如讓采桑女出身的貴妃出塞散散心,等待回轉之日萬歲早服過了仙丹,精力倍增,定能成其好事!
於是,便有了明妃奉旨出塞一事。
不料多情的明妃與一世汗王王果在榆關邂逅,由此結下了百年恩怨情仇。
昔日江南采桑女,今朝大明嘉靖寵妃,心甘情願留居塞外,教會女真各族種桑植麻,裁衣熬粥,活脫脫一個漢代的“王昭君”。
數十年後,明妃苦熬心血撫養長大了喜塔拉和愛新覺羅兩大家族的英雄後罕小汗王努爾哈赤,在荒蠻塞北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因此,風流汗王果和努爾哈赤大汗的子孫們像尊崇神女一樣尊敬這位明妃,在後金和大清國的皇宮裏,為她設立了神位,代代祭奠,四時不衰。
而大清**裏明妃的牌位,到順治帝入關之後,為了順應時代變化,又變成了供奉萬曆媽媽。
當時的莊太後鑒於人關後滿漢的對峙,關係緊張,突然發現如果將明妃的身份稍作變更,改作供奉萬曆皇帝的母親——明孝定莊皇後,其實是從心理上緩解滿漢矛盾的一個契機!
於是,紫禁城裏“萬曆媽媽”身價倍增,被供奉在禦花園正中欽安殿的東偏殿裏,整日香火不絕。
不過,莊太後此舉,其實也不是完全毫無道理——傳說英明汗努爾合赤在起兵攻撫寧時,曾兵敗被俘,後金政權設法買通了明宮太監向萬曆帝的母親明孝定莊皇後求情,這位皇太後一時心軟便命人放回了努爾哈赤。
否則的話,哪裏會有大清國的龍興和大明國的崩潰呢?
無論如何,滿洲人的**竟然供奉著大明皇後的牌位,而且“每年三百六十日,每日兩口豬,使一老框主其事”,這一點,不能不令中原的大明遺民們在驚奇之餘又感到欣慰,因此,民間也跟著仿效著供奉起了“萬曆媽媽”。
莊太後此舉,為加強滿漢融合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不過一直以來,福臨都對這位“萬曆媽媽”並不感興趣,他自小便更喜歡看薩滿太太們“跳神”,音樂銅鈴,此起彼伏,薩滿太太們穿紅戴綠,口中念念有詞。
那陣勢令人眼花緣亂,那場麵也十分歡快活潑,總之,比漢人供奉在廟中的牌位、神像要好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