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去體諒別人,這句話看似簡單,一旦做起來卻非常難。體諒別人,當發生什麼事情,都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在麵對困難的時候都會首先考慮別人的想法,對別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而不是一味的隻顧及自身的感受,心中隻有自己的人是不會受到別人歡迎的。體諒是矛盾衝突歸於平靜祥和的潤滑劑,是靜美心靈和平的升華。
體諒是一種人與人之剛的理解。當你被人誤解時,你依然心平氣和;當你吃不到葡萄時,不說葡萄是酸的;當別人說出令你傷心的話時,你卻認為他是無意的;當他人用惡語傷害到你時,你認為他或許今天心情不好,漸漸地你便能發現自己學會了體諒。
體諒是不再抱怨別人;不再發牢騷:不再說世態炎涼;不再說烏鴉的鳴叫嘈雜難聽,不是隻有悅耳的爵樂才代表真情;不再說綠葉沒有了骨氣,甘居紅花之下充當配角;須知厚積薄發的力量由此孕育。不要說落英幹枯醜陋,誰說它不是為了,迎來新的生機站好最後一班崗呢。不要說柳枝纖弱比不上鬆柏的偉岸英姿,生存的存在本身就是…種堅強。不要說日子過得平淡無奇不夠精彩,生活的軌跡原本有曲有直。體諒會使你與世無爭、左右逢源;體諒使敵人變得友善,而會使朋友變得愈發可親;體諒使心情永遠舒服,性情永遠豁達,有一天,你會突然驚覺世界原來如此美好。生活在同一環境、同一條件、同一空間,每個人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優缺點,當別人與自己不能完全融合時,請多多地體諒,化幹戈為玉帛吧!
體諒就是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處境,予以原諒、理解,從而達到與人溝通。一位哲學家說:“有一顆體諒他人的心,就仿佛獲得了一把鑰匙,能開啟本來閉著的大門。人類既機靈又含羞,如果你保持一種不怎麼體貼的態度,對方就會察覺出來,馬上像蚌殼一樣,立刻關起來,躲避我們了。”這種“躲避”的原因很多是父母從小對我們的教育。“大灰狼”、“逗你玩”的故事,從小就讓我們對他人。特別是陌生人產生了心裏戒備和冷漠。以至於成人之後在與別人相處之時,往往采取禮數必周而戒心必張,惜語如金步步防守的處世態度。
體諒意味著對他人的體貼、體恤、體察,意味著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
古語道:“不責小人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又雲:“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容得。”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可謂什麼人都有。而立身處世不可太自命清高,過分挑剔別人,責難別人,應學會和懂得“清濁並包,善惡兼容”。這樣既可以養德遠害,又可以結交眾多朋友,以利發展。朋友之所以稱其為朋友,意在互相體諒。
朋友關係在人生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人苛刻的人朋友很少。鄭板橋一方麵很看重交情,同時也不強不知為知,朋友的去留、結交和散夥都很自然,所以他很大度。金石之交固然很好,但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聰明的人在交友時往往會裝一些糊塗,會交各式各樣的朋友,在不同層次和方麵上得到滿足和快樂。
《三國演義》中劉、關、張既是結義弟兄,又是人主臣子,脾氣性格各不相同。這個桃園結義的故事實際上是朋友之間互相體諒和關懷的典型代表。交朋友的基本目的是什麼?就是一種生活和心理的補償。通過相互真誠的需要給予和付出,從相互間獲得知識和快樂。
現實裏也有許多誌向不同的人在私人的交往中並不是敵人,而是朋友。人人都有選擇誌向的權利,別人無權幹涉,包括朋友。這就是以寬容的心待朋友,而不是求全責備地待朋友。以一顆真誠的心去體諒、尊重朋友,我們將會走進一個心靈更美更寬廣的天地。立身切勿太苛刻,求全責備是大忌。處處學會體諒,朋友常在你左右。
懂得去體諒別人,你在今後的生活上、工作中,都可以感受到它對我們的幫助。懂得去體諒別人,在看待事物的態度上是一種積極的、樂觀的。凡事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我們的人生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呢?為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做一個全麵成功的人,其實也並不是很難的事情,在家庭上應該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