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入錯行的無奈和悲哀(1 / 2)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的確,即使像諸葛亮這樣聰明的人,也難免墜毀入“入錯行”的無奈和悲哀之中。

諸葛亮躬耕十年之久,當然對自己的前途和擇業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考慮。可以說,他最終選擇了劉備這匹“馬”,選擇了當時最不景氣的“三流企業”,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之中,接觸的都是清流派人士,比如司馬徽等人,都是清流派的代表,所以他畢生以“興複漢室”為己願。這是他選擇身為漢室後商、同為“恢複漢室”而奔忙的劉備為自己終生老板的首要原因。

同時,諸葛亮之所以甘願“潛伏”十年而不出仕,也是在等待一個能使自己的能力得以完全成長和發揮的機會。

當初,他生活於“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荊州卻不投奔荊州牧劉表,正是因為劉表“猶木偶之人”,有才而不能用,不能知人善任,這樣的“駑馬”當然不適合“自比管、樂”的諸葛亮去“騎”。

至於諸葛亮之兄諸葛瑾所效力的江東孫權,也不是諸葛亮施展抱負的舞台。雖然孫權也有“統一中原”的大誌,又能禮賢下士,可是他手下謀士眾多,人才濟濟,諸葛亮若是投奔孫權,自然不能“鶴立雞群”,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能。

同樣,曹操雖然統一了黃河以北的大半個中國,但他不僅“挾天子以令諸侯”,實為“漢賊”,同時他也擁有郭嘉、荀彧、程昱等眾多重要謀士;而且這些人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又十分重要,諸葛亮自然不會投奔於他。

劉備則不同,諸葛亮除了與他“誌同道合”之外,也看重他仁義的個性、禮賢下士的態度,同時,劉備當時雖有關、張、趙等萬夫不當之勇的猛將,但缺少運籌帷幄的謀士;所以當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便死心塌地地追隨於他,甚至甘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諸葛亮在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追求自己“興複漢室”的宏偉目標的同時,卻也表現出太多的無奈,甚至落了個“名就而功不成”、“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下場。這與他擇業上的失誤有著直接關係。

首先,他以“恢複漢室”為畢生的誌向進而追隨劉備就是最大的錯誤。且不說漢朝“氣數已盡”,單就當時群雄割據、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孫權割據江東的局勢來看,“恢複漢室”已是逆曆史潮流而行,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所以,他以此為自己的擇業標準從根本上就偏離了方向。

其次,劉備的發展空間雖然很大,同時又能禮賢下士,但當時北方大勢已定,南方則有孫權據守,而且江東已曆三代經營,根基比較穩固;所以劉備縱然能跨有荊、益兩州,但最終突破不了西川,隻能在兩強夾擊之中自生自滅。因此,諸葛亮選擇一個沒有發展前途的“三流公司”,致使自己最終無法真正施展抱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再次,諸葛亮選擇一個缺乏運籌帷幄之士的“三流公司”,雖能獨挑大梁,盡情施展手腳,但整個蜀漢的經營重擔又豈是他一個所能挑得動的。特別是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獨撐蜀漢政權,雖廢寢忘食也難以應付過來,不是他願意,是他很無奈。誰讓蜀漢人才匱乏呢?最後,諸葛亮難撐大局,“累”死在前線,這也是他選擇一個沒有其他“企劃人才”的“三流公司”的悲哀。

既然選擇了劉備,諸葛亮就得為其負責。等到與他一起創業的老板及同事都一個個去世,苦心奪取的荊州也被孫權奪去,蜀漢政權孤守一個益州搖搖欲墜之時,他已經沒有退路了。不向外擴展,就是死路一條。他比誰都明白這一點,所以他不顧一切地北伐,想突破益州,為蜀漢政權謀求一絲生機。然而,這隻能是別無他途的無奈之舉。

其實,在首出祁山無功而返之後,諸葛亮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無奈。在那篇被懷疑是偽作的《後出師表》中,這樣說道:“以先帝的明智,加上我的微薄之才,明知北伐是以弱敵強,但是,如果不北伐,蜀漢基業將敗亡,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討伐曹魏……我並不是不知道憐惜自己,隻是為了陛下的基業不致偏安於益州,所以才遵循先帝的遺願,冒險北伐,但有很多人認為這不是明智之舉。”然後,表中又逐一論述了不得不北伐的無奈,稱若不北伐,則蜀漢苦心經營得到的人才將喪失殆盡;同時擔心孫權發展壯大會威脅蜀中,以及蜀漢隻有一州之力的無奈。同時用“以曹操之能尚失誤百出”為自己的首度北伐失敗辯解。最後直接指出:“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能逆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