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四兩千斤即興發揮秀(1)(1 / 3)

融彙貫通的魅力

說話的魅力,內涵廣博,是由很多綜合因素構成的,要想使說話具有一定的魅力,最要緊的是要學會說話,即掌握好各種說話技巧與藝術,這樣,就存在一個全麵加強說話基本功鍛煉的問題。

語言是構成說話的最基本要素,所以,我們首先要廣泛學習語言,怎樣學習語言呢?就是學習語言不可生搬硬套,而應融彙貫通。具體說來,就是勤於觀察、體驗,真正熟悉自己所描繪、講敘的對象,理解事物的聲調、色彩等,托爾斯泰修訂《彼得大帝》時,為了描繪羅斯托夫大鍾樓上7噸多重的大鍾和彼得大帝乘坐過的橡木大船,曾特地爬上鍾樓,親自撣了撣那隻大鍾;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去列斯拉夫湖邊,親自摸了摸那條舊船。這裏雖然舉的是如何運用書麵語言的例子,其實,口頭語言的表達也是同理的。

出色的演講或者發言,應該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聽人在聆聽成功的演講或發言過程中,讚同時,會掌聲四起;振者奮進,會揮臂高呼;喜慶時,會笑聲不斷;悲楚時,會潸然淚下。我們的講話確具有神奇的魅力,列寧演講時,就是以這種魅力激起聽眾共鳴的。所以,說話者在鍛煉基本功時,應將使自己的說話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為一個動力的目標。

形象的話語、獨特的事例,好像是燒菜時用的味精、蔥、薑之類的佐料,也是構成說話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基本材料,如果在講話中對這些材料用得恰到好處,則會產生非凡的效果,那麼究竟怎樣來具體妙用這些材料呢?首先,寓理於事,寓情於事,孫中山曾在一次講演中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某日,南洋一個財產超過千萬的華僑富翁,到好友處作客,晚間因未帶夜間通行證和夜燈,無法返回。因為當時法令規定,華人夜出如無通行證和夜燈,為荷蘭巡捕查獲,輕則罰款,重則坐牢,出於無奈,他隻得花一元錢請一個日本妓女陪伴自己回家。因為荷蘭巡捕不會過問日本妓女的客人。孫中山講述完這一振聾發聵的故事後,說:“日本妓女很窮,但她的祖國強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動也自由。這個華僑雖然很富,但他的祖國卻不強盛,所以地位不如日本的一個娼妓,如果國家死亡了,我們到處都有氣受,子子孫孫都要受氣咽!”這一事例,有很大的穿透力,激起了聽眾無比的愛國熱情。其次,巧用比喻,繪聲繪色。魯迅在演講中,曾將新思想和舊思想喻為“新馬褂”和“舊馬褂”,用“綠豆芽”比喻不植根於民眾土壤裏的“天才”,皆將事物描摹得形象,傳神,致理,可謂活靈活現。周恩來總理曾在一篇報告中,把束縛人們思想的錯誤做法比喻為“套框子”、“抓辮子”、“戴帽子”、“打棍子”、“挖根子”的“五子登料”、喻巧而理至,將左傾錯誤描述得十分形象。演講家馬相伯的演講中,形象化的比喻俯拾皆是。在日寇侵犯中國時,馬相伯於一次國難演說中講到:“諸位,醒一醒,枕頭旁邊放了火藥,我們能睡麼?房子裏有了小賊,我們能睡麼?”將日本鬼子喻作枕邊的火藥,室內的小賊,生動展示了當時的形勢危機,道出了抗日救國的緊迫。林肯在其廢奴演說中曾說到,那些容忍奴隸製存在的國家好比“一幢裂開了房子,是站不住的”,這一妙喻即刻風靡全國。

常言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次演講或在公共場合的一次發言,一次舊友之間的重聚或新知之間的相識,可能不會是很長的時間,也可能不需要說很多的話,但一個人的說話是否具有魅力,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更說明了平時加強基本功鍛煉的重要。據載,有位優秀的青年演講者為了準備好演講稿,曾先後翻閱了上百本書,千萬餘字,摘錄了7萬多字的資料。為熟悉記牢地名、人物,他在家裏掛上地圖麵壁演講,他的愛人便是一位忠實的聽眾。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不長的時間裏其講稿中的133個地名,94個曆史人物,79個年代,131個數據,他都能準確無誤地脫口而出。他為使演講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平時認真的學習群眾語言,還研究評書演員劉蘭芳評書的技巧,探討藝術家們的演講藝術等,終於使自己的演說技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我不知道的技巧

“無所不知的先生”是大家所熟悉的,可以說他們和感冒一樣普遍,也幾乎同樣難受。

每當人們談起一個饒有興趣的話題時,他們就鑽了出來,信口說道:

“這個問題嗎,我知道!”

因此凍結談話,放棄了一次很好的豐富自己的機會。這是多麼愚蠢的行為啊,對這些人,我是深知底細的,因為我曾經就是其中一個。

記得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裏,我發現了自己這個毛病,那是在我剛剛工作不久,一天,我和幾個要好的同誌在一起閑聊,一個同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