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允貞抵達平南關當天,遲峰也趕到了淮口,準備渡江。恰逢上元佳節,田慎作為淮口鄉紳的代表,主動捐出錢財,帶領一班鄉紳出城勞軍,遲峰本來也覺得虧欠了手下的弟兄,遇到田慎主動勞軍,推辭一番之後便也領受了。
軍隊在淮口城外擺開流水席,淮口本就是富庶之地,宴飲檔次也是極好的,加上大大小小的鄉紳都想借此機會跟田家攀上關係,所以都積極響應,踴躍捐資,故此,遲峰手下幾千人馬在淮江邊可是好好滿足了整整一日一夜的口腹之欲,許多將士的心情也都好轉許多,先前的諸多不滿大都一掃而光。
翌日,遲峰率部渡江,和來時一樣,用的是淮江駐紮水師的兵船。將要登船時,田慎拉著遲峰走到一旁,單獨說話。
田慎:“將軍此番北返,一定大富大貴。”
遲峰聽了很驚訝,忙說:“田相哪裏的話,當兵打仗的,都是刀頭舔血的營生,保住命就不錯了,哪能求什麼富貴。”
田慎沒接遲峰的話茬兒,而是順著自己剛才說的繼續說:“倘若將軍日後果真富貴了,能否請將軍幫老夫一個忙?”
遲峰更加惶恐:“田相折煞我了,我如何當得田相一個請字,莫說我富不富貴,隻要遲某還有口氣在,田相有何吩咐,我隻管赴湯蹈火就是。”
田慎很認真地講:“將軍不必赴湯蹈火,我隻求將軍日後能為老夫說句話,保全老夫的家人就好了。”
遲峰這回真的驚著了,他沒想到田慎說的話這麼重,而且言辭懇切,不像是在說笑。遲峰當即表態:“如真有一天,遲某一言能活田相一家,我定當盡力,絕無保留。”
田慎激動地眼眶都紅潤了,最後以年近古稀的高齡親自送三十六歲的遲峰登船離岸。遲峰誠惶誠恐,田慎確是真心實意,旁邊的人都十分不解,連遲峰也沒把田慎的富貴之語放在心上,但惟獨田慎始終對其家人說“日後一言能定爾等生死者,必此人也”。
同一天,京城當然也在歡度佳節。皇上特地移駕儀閣,在那裏和五位閣臣一同進食,以示君恩。諸位閣臣都坐在自己辦公的位置上,皇上也在儀閣裏擺上了禦案,各自吃著自己麵前擺放好的珍饈。
半晌,皇帝說話了:“葛帥致仕了,姚老也不能視事,原先七個人的擔子,如今要你們五個人來挑,辛苦了。”
儀閣五個人裏有三個都沒資格代表儀閣說話,兩個被皇上欽點了“商量著辦”的閣臣李嵩和王悟承雖明白聖意,也不好競先表態,一時竟冷了下來。
沉吟片刻,王悟承以次輔的身份接了皇上的話:“為君上分憂,是做臣子的本分,原先七個人是為陛下分憂,如今五個人依然是為陛下分憂。”
皇帝見王師傅如此答對,心下也吃了一驚,於是幹脆將話挑明:“依朕看,禦史台都禦史羅應龍辦事穩妥,年資亦長,讓他來儀閣幫襯著諸位,豈不是更好?”
李嵩看了看吳崇,估計以“吳呆子”這樣的性格,此時也必然是要“呆”上一回的了。
正當李嵩以為吳崇會跳出來激烈反對時,剛才已經讓皇上碰了軟釘子的王悟承,這回居然直接反駁皇上:“陛下,臣以為,羅應龍不當入閣。”王悟承這句話言簡意賅,但是卻針鋒相對,連一旁本有反對意見但尚在斟酌詞句的吳崇都嚇了一跳,如此直白地頂撞,實在是有違君臣之禮。
皇帝內心的波瀾當然比吳崇、李嵩等人還要激烈,但麵對自己的老師,皇帝體現出了一個開明君主所能表現的最大氣度,他鎮定地問:“為何呢?是他辦事不力?還是他威望不夠?”
“都不是”,王悟承對羅應龍早就有意見,並沒有因為皇帝所表現出的開明而退讓半分,繼續講道:“羅應龍他是品行有缺。”
麵對王師傅這樣公然地反駁,皇上自然要問個清楚,隻是語氣已經明顯陰沉了許多:“王師傅說說看。”
王悟承鎮靜地講到:“羅應龍此人,勾連上下,逢源左右,明裏是一團和氣,實則是私欲熏心,其人為官二十載,逐利則競先深怕不前,見危則避之惟恐不及,逢迎之輩莫不對其感恩戴德,忠直之士無不對其嗤之以鼻,陛下將這樣的人調入儀閣,總領百官,豈不是將宵小措置在君子之上嗎?臣擔心陛下的聖名會因為沾上他而被玷汙啊。”
皇帝聽了,點點頭:“王師傅的意思是朕“舉枉錯諸直”了?”
王悟承此時的語氣更為堅定:“陛下如果輕信了羅應龍這樣的小人,恐追悔莫及。”
皇帝默許了王悟承的建議,終於不再提這件事了。而除了王悟承外,儀閣其他四位閣員剛才都替王相捏一把汗,尤其吳崇,本來自己思來想去要說的話此時也是半句不敢吐露,畢竟自己不像王悟承有帝師的身份,什麼話說得,什麼話說不得還是要多掂量,就算平素裏為人再忠直,關鍵時刻也要先保住自己,留得有用之軀,不然這份忠直哪裏還有用武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