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張良的去向《完結》(1 / 1)

張良除了諳熟兵法,善於謀劃,更令後人稱羨的,主要是張良後來的命運。劉邦登上帝位後,猜疑心日漸顯露,韓信、英布和彭越等人先後得罪被殺,一時間朝中文臣武將提心吊膽,人人自危。張良卻始終未遭厄運,得以善始善終。後代人為之慶幸之餘,尤其關心張良的保身之途。關於張良的歸宿,大概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張良死後的墓地在河南省蘭考縣。蘭考縣城西南六公裏的三義寨鄉曹辛莊車站南側,古柏蒼翠,鬱鬱蔥蔥。據傳說,劉邦死後,呂氏獨攬大權,張良便托病隱居於東昏縣(今河南蘭考)西南的霄雲山,死後就葬於此處。

這種說法多被戲曲、小說引用。比如京劇《張良辭朝》就是據此而來。正史中也有這種記載,《史記·留侯世家》中說,劉邦不喜歡太子劉盈,想另立戚夫人之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們雖然極力相勸,但是劉邦仍一意孤行。張良經過深思熟慮,假稱有病向劉邦辭職,在交給劉邦的“辭職信”中,有這樣的表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後滅強秦,封萬戶,位列侯,現在平生願已了……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耳”。之後就離開皇宮,飄然而去。當然還有更加懸乎的說法,後來有人還說“張良納還冠蓋,辭朝學道,劉邦追至霄雲山,張良幻化而去,從此不知下落”。

第二種說法認為,張良的墓地不在河南省,而是在今天的徐州沛縣。這種說法的根據來源於唐代《括地誌》。《括地誌》中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裏,與留城相近也。……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裏,今城內有張良廟也。”當時,張良被封侯的時候,劉邦曾答應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然而張良以在留城與劉邦首次相見為理由,要求封給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後墓地選擇在留城附近,可以說是合情合理的事情。這種說法以文獻為依據,說服力較大。

第三種說法認為,張良墓地既不在河南省,也不在徐州沛縣,而在湖南張家界的青岩山。青岩山林木清幽,風景秀麗。據《澧州府誌》、《永定縣誌》記載:“白雲子,隱白雲山(今張家界天門山東最高峰謂才雲山山),有丹灶列天門十六峰之—天門、青崖諸山,多存遺跡。”又載:“留侯張良墓,在青崖山(即今張家界之古名)。良得黃石公書後,從白雲子遊。邑中天門、青崖各山,多存遺跡。”直到今天,張家界一帶還流傳著許多詠歎張良的詩句。如:“大平原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癡人貪祿刀上死,直上林泉隱姓名。”

由此可見,張良墓地在張家界的傳說,並非捕風捉影,亦有一定依據的。

最後一種說法認為,張良並沒有離開皇宮,而是居官善終。當時劉邦打算廢掉太子劉盈,這可急壞了太子的親生母親呂後。於是呂後向張良請教,張良考慮一番,向呂後提出一條建議:,請商山四老出山,擔任太子劉盈的老師,同時從側麵勸諫劉邦,由於劉邦向來仰慕商山四老,因此很可能改變廢掉劉盈的主意。呂後接受了張良的建議,立即派人帶著張良的親筆信以及重金,請蒿商山四老下山。劉邦見到仰慕已久的商山四老,非常驚訝地問道:“上次我求四老相助,一直避而不見,今天為何與我兒子交往呢?”四老回答說:“皇上輕慢他人,臣等恐怕受辱,因而亡匿,太子仁孝,敬賢愛上,天下英雄都願為太子效勞,我們現在獻出生命也在所不辭,因此就下山了。”聽了商山四老一番話,劉邦意識到太子劉盈已經深得人心,動搖其地位恐怕會動搖人心,於是放棄了另立太子的主張。由於張良獻計獻策,終於穩住了劉盈的太子地位,因此呂後對張良感激不盡。劉邦駕崩後,呂後把持了朝政,為了報答張良,呂後勸張良繼續為官。當時張良年事已高,身體虛弱,在朝中為官不久就去世了。

許多資料、傳說、小說等,都把張良的歸宿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雖然不足為信,他的被神化實際上反映了曆代下層文人對封建統治者殺戮功臣做法的不滿。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張良終身為官的這一說法較有根據,據《漢書·張陳王周傳》和《史記·留侯世家》記載說“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呂後掌權後曾勸張良下山為官:“人生一世,如白駒之過隙,何自苦如此。”張良死後,溢號是文成侯,也包含“安民立政,善始善終”的意思。

《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