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跟著厚黑學做人(6)(1 / 3)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古語有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一點點積累壯大的,人類的知識財富也是慢慢地發展的。具體到個人的成功與財富當然也要耐心地慢慢積累。中外眾多的富豪絕大多數都是一步一個腳印,靠汗水與智慧才積累起巨大的財富的。

20世紀30年代,何善衡來到香港尋找發展機會,他和幾位友人合資,在中環永樂街七十號開設了“恒生銀號”。雖然起初股本有限,但何善衡工作勤懇,又善於經營,所以生意慢慢有了起色。隨著生意愈來愈好,其他親戚朋友都如螞蟻嗅到蜜糖一樣,爭相主動提出入股建議,於是資本漸漸增多,規模不斷擴大。當時的主要股東除了何善衡外,還有林炳炎、梁植偉、盛春霖等。

恒生銀號的業務分布在香港、上海、廣州三地。林炳炎是香港總部的領導,何善衡則留在了廣州,他們生意經營得有聲有色。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41年聖誕香港淪陷,為了逃避日軍統治,恒生銀號的股東便帶著資金離開香港,逃到澳門暫避,因為當地已有另一家老字號的“恒生銀號”,所以他們在澳門改名為“永華銀號”,依然是個不大的企業。

1945年8月,日軍戰敗投降,永華銀號立即遷回香港經營,當年9月複業,重新改回“恒生銀號”。當時戰爭剛剛結束,市民經曆過“銀紙無用論”的教訓,很多貨幣鈔票,在戰爭當中幾乎變成廢紙,隻有黃金才能保值。因此,戰後,百姓依然以黃金作為主要儲存資產的方式,隻有在需要購物時,才把黃金換成貨幣。因此,很多人都需要銀號的服務,於是恒生銀號生意興隆,何善衡再一次返回廣州坐鎮。1947年,香港興起了炒金熱潮,黃金漲價速度甚快,銀號的生意變成以炒金為主,兌換反而成了次要業務。炒金之道,何善衡最擅長,因此,何善衡到香港主管炒金。僅一兩年時間,何善衡就為恒生銀號帶來了巨額收益,成了恒生銀號的頭號功臣。自從恒生銀號成立開始以來,林炳炎一直是銀號的領導人,1949年林炳炎病逝後,何善衡憑借經驗和成績,當上了恒生銀號的領導。這時候,何添、利國偉等相繼加入成為股東。恒生銀號資本再一次擴大。

戰後生意發展愈來愈好,香港金融業日益興旺。

1959年,恒生銀號以巨資在中環興建了總行;1960年1月1日,恒生銀號正是更名為“恒生銀行”。此後,恒生銀行陸續成立分行,到了1965年,總共開了九家分行。1965年是恒生銀行發展的重要分水嶺,當年,香港經濟起飛,地產物業市道興旺,無論實業家還是地皮炒家,都向銀行銀號借貸,銀行業生意火暴。為了吸引存戶,銀行以高息作招徠,爭相做借貸的生意。過熱的業務必有迅速冷卻的機緣,過度借貸的銀行如果出現呆壞賬,未能及時收回現金周轉,便可能會出現信任危機。有些銀行銀號便有此情況,最後連並無財務危機的恒生銀行也給卷入擠提漩渦,提款的客戶擠滿總行分行。無奈之下,何善衡隻能以出讓51%的股權換來彙豐銀行的支持,最終才渡過難關。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恒生銀行創作了一首很優美的銀行宣傳片,鼓勵市民儲蓄而且把錢存放在銀行。由60年代開始,“恒生銀行”這個名字,漸漸為香港人所知,而恒生銀行亦伴著不少香港人成長,由小銀號發展成大企業。到1969年,恒生銀行的分行已經開了39間,同年,恒生銀行製訂了“恒生指數”的股票概念,以33隻最有實力的股票,作為計算股市升跌勢的工具。自此,恒生指數就成了香港股票市場的正式指數,極有權威性。

1972年,恒生銀行上市後,資本得以大大擴張,生意亦愈做愈大。

集腋可以成裘,聚沙可以成塔。做生意的目的是賺錢,隻要有錢賺,不分多和少。不僅是何善衡的恒生銀行,世界上許多富商巨賈,也是從小商小販做起的。美國的億萬富翁沃爾頓,是經營零售業起家的;鼎鼎有名的麥克唐納公司,是經營小小的漢堡包發財的;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創業之初也是做小小的塑膠花生意的。不僅僅是做生意,任何人生的成功都離不開積累和努力。俗話說:滴水可以聚成大海,累土可以成高山。從一棵樹到一片森林,需要陽光雨露的長年照耀與滋潤。從一介平民到超級富翁,需要一種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韌勁。

隻有耐下心來一點點地積累,一天天地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收獲自己的那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