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處修心,高處成事
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才華顯露,鋒芒過盛,終會引來明槍暗箭,落得個慘敗下場。曆史上的許多故事為我們列出了成就大事的條件,那就是有才華要懂得隱藏,有能力也要有涵養,懂得隱忍,這樣才能等得成功的機會,並抓住時機,厚積薄發,一鳴驚人。
臉厚心黑,推得圓滑
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想要推脫逃避的事情,可如何才能成功地將自己不想麵對的棘手問題推脫掉呢?
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假如有人向你借東西,而你不想借給他,如直接說不借,肯定會傷了別人的麵子,不要說以後你再求人為你辦事,就是來往都不大可能了。日本有位教授曾發過這樣的感歎:“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難事,而當別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絕的時候,亦是叫人頭痛萬分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我們也不希望別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難以說出拒絕的話了。”所以,即使是你要拒絕別人,理由最好要圓滑一點。
而一旦是你占了別人的便宜,別人向你來討回時,要想推脫過去,不單單是圓滑就可以的了。這時候,要心夠黑(我就是不給),還要臉皮夠厚(死皮賴臉耍無賴也不能給),這樣,再加上個圓滑、說得過去的理由,才有成功的可能。劉備借荊州不還靠的就是他心夠黑、臉皮夠厚,辦事夠圓滑。
劉備當初到處流浪,沒有一席可安身立命之地時,“死皮賴臉”地跟孫權“借”來了荊州暫時做個根據地。
可他有“借”卻沒有“還”。那麼大一塊地方,孫權當然沒有大方到白白給劉備的地步,所以在與劉備翻臉武力奪回荊州之前,曾先後幾次派人去要,劉備是死活都不想給,可怎樣才能打發走孫權的人又不至於翻臉呢?
在這幾次討要與推脫的較量中,劉備充分發揮了圓滑處世和厚臉皮的處事之道。
第一次,孫權派魯肅來索要荊州,劉備聽說後,馬上與諸葛亮商量好了對付的辦法。魯肅進了劉備府後,剛說明來意,劉備馬上就大哭起來。魯肅急忙問怎麼回事。劉備不說話,隻是哭得更加傷心。
這時,諸葛亮從屏風後邊走了出來,跟魯肅解釋道:
“唉,當初我的主公借荊州的時候,跟你的主公許下諾言,說取得了西川後就歸還。但回來後,仔細一想,益州的劉璋是我主公的同宗,如果真的派兵去攻打他的城池,恐怕讓外人唾罵;但如果不去打的話,再把荊州還給你們,我們去哪安身立命啊?如果不還的話,又顯得不給您麵子,大家都不好看。因為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的主公也不知如何是好,所以隻能痛哭流涕了。”
諸葛亮說完,劉備哭得更是傷心欲絕,捶胸頓足。
魯肅見劉備哭得真情感人,也跟著傷心,替他為難,於是就答應了他們將歸還荊州一事再往後推一推,自己孤身回江東去了。這一次,劉備與諸葛亮合力導演了一場哭戲,不但沒有和東吳撕破臉皮,還博得了魯肅的同情,可謂圓滑至極。至於魯肅回江東後如何交差那就是他的事了,就算被斬了,劉備可能都不會流一滴眼淚。
劉備得了西川後,孫權當然記得劉備說過的話,這次他怕派去的人再被劉備像打發魯肅那樣輕易就給打發回來,於是假意把諸葛瑾的全家老小都給監禁起來,讓諸葛瑾去要荊州。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亮雖然明白這是孫權和諸葛瑾設的局,但至少表麵上他也不能表現出對哥哥一家人的生命毫不在意。諸葛亮聽說後趕緊找劉備商量對策。計策定了,諸葛瑾也到了。一見哥哥,諸葛亮馬上表示一定勸劉備還荊州。
第二天,兄弟倆找劉備說了情況,劉備一聽,裝作很生氣地說:“孫權這完全是威脅我劉備,我又怎麼能受他的威脅?”於是向諸葛瑾表示絕不歸還。諸葛亮又裝作傷心的樣子哭著求劉備一定要看在自己的麵子上救救諸葛瑾一家。劉備最後故作無奈又動情地表示,看在諸葛亮的麵子上就還上一半。於是寫了封信,讓諸葛瑾帶著去找當時駐守荊州的關羽。這一次,表麵上,劉備把諸葛亮的麵子也給了,諸葛亮對哥哥也有了交代。其實,劉備隻是把皮球踢給了關羽,並沒有真的還荊州。
果然,諸葛瑾一到荊州說明來意,就被關羽大罵一通,還差點把他給殺了,哪裏要得回半個荊州?諸葛瑾嚇得趕緊回來找劉備,劉備這回卻為難地表示:這個二弟呀,他也管不了。諸葛瑾也知道肯定是要不回來了,隻能回江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