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不遷都,又該如何抵擋三路敵軍的進犯?
袁術也不願意遷都,畢竟壽春的皇家禦苑才剛剛開始動工,此時遷都豈不就是前功盡棄了?可如果不遷都,袁術又擔心自己會被曹操、呂布、孫堅三路敵軍困死在壽春城內,到時候就是想逃也逃不掉了。
張勳道:孫堅雖反,卻不足以動搖我軍根本!壽春城內仍有精兵十萬,淮南、廬江兩郡倉廩積存之錢糧足以供給十萬大軍兩年征戰所需!就算得不到江東四郡和南陽郡的支持,也足以擊退曹操、呂布、孫堅三路來犯之敵。
張勳將軍所言極是!大將雷薄附和道,三路聯軍看勢來勢洶洶,其實不足為懼。
陳蘭道:曹操雖據有兗、豫二州,可在討馬之戰中損失慘重,而且兗、豫二州地處中原,久受戰亂,百姓貧苦,錢糧匱乏,其軍隊最多也就三、五萬人,還要留下相當的兵力防備馬屠夫。最多隻能派出兩萬兵馬進犯壽春。
雷薄道:呂布就更加不值一提了,下沛國國小兵弱,能派出五千兵馬就已經是極限了。
陳蘭道:逆賊孫堅也在討馬之戰中損失慘重,麾下程普(昨天筆誤,已經修改)、韓當、朱桓、陳武、董襲、淩操等大將皆死於馬超之手。回到吳郡之後雖然重新募集了兩萬軍隊,卻與曹軍一樣。都是訓練不足地新兵,不足為懼。
張勳最後道:也就是說。曹操軍、呂布軍、孫堅軍三路叛軍加在一起也不過三、四萬人,論兵力還不及我成軍一半。而且我成軍都是訓練有素的精兵,而三路敵軍卻是訓練不足的新兵。勝敗不問可知。
張勳,雷薄、陳蘭!爾等一介武夫,焉知軍事?兵者。詭道也。就算成軍占據兵力優勢。又豈能輕言必勝?此戰若敗,成國精銳盡失,陛下又該憑什麼去一統天下?金尚說此一頓。向袁術道,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便是保存實力。三路叛軍分路來襲。其心必異,若能讓出壽春。必可不戰而退其兵。
袁術猶豫再三,還是舍不得壽春城內的皇家禦苑,遂拔劍斬下禦案一角。環顧眾臣,厲聲大喝道:朕誓與壽春百姓共存亡,絕不輕言放棄!再有言遷都者,與此案同!
袁術說此一頓。大聲道,張勳聽令!
臣在。
率軍三萬。出下蔡。兵進汝南。迎擊曹操!
臣遵旨。
雷薄。
臣在。
率軍兩萬。屯兵曆陽,迎擊孫堅。
微臣遵旨。
陳蘭。
臣在。
領軍兩萬,據陰陵、東城,迎擊呂布!
微臣遵旨。
劉勳。
臣在。
率軍一萬,為三路接應使。負責接應三路軍馬,不得有誤。
微臣遵旨。
閣蕤。
臣在。
為輕車將軍。調拔糧銖軍侶,隨時接濟三路大軍。
臣遵旨。
袁術深深地吸了口氣,環顧眾臣銼然說道:希望諸位愛卿能夠拋下個人恩怨。一切以國事為重,齊心協力、共退敵軍!待三軍凱旋,朕將親率壽春百姓迎出城外。替三軍將士接風洗塵!
汝南。
曹操親率兩萬大軍剛過穎水,便有探馬回報,袁術大將張勳領兵三萬已經進駐汝陰。曹操聞訊臉色大變,急令大軍就地紮營。又召集郭嘉、荀攸、程昱等心腹謀士及關羽、曹仁、曹洪、曹純等大將商議對策。
中軍大帳。
曹操狹長的小眼睛裏掠過一絲陰蟄地冷色,環顧眾人道:諸位,細作回報,成軍已經兵分三路。分別迎擊我軍、呂布軍及孫堅軍!北上汝南這支成軍的主將是袁術手下地頭號大將張勳,手下有三萬揚州精兵,實力不容小覷啊。
郭嘉灑然道:袁術如果以十萬大軍困守壽春,還真拿他沒什麼辦法,我軍說不得也隻能做好長期圍城的打算了,可如果袁術出動出擊地話,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嗬嗬,還沒想到袁術竟敢主動出擊,不過這樣一來,討袁之戰便能提前結束了。
荀攸微笑道:張勳雖然稱得上是一員沙場宿將,隻可惜尚正不善奇,破之不難!雷薄、陳蘭更是平庸之輩,呂布、孫堅兩軍雖然在兵力上處於劣勢,卻有陳宮、徐庶詭謀之助,獲勝應當不在話下。
曹操欣然道:公達可是已經有了破敵良策?
荀攸道:眼下冬季剛過、雨季未至,正是天於物燥之時,山林野草極易起火燃燒,若施以火攻之策,必然會被劉勳識破,我軍若反其道而行之,施以水淹之計,則劉勳必然不察而中計就戳!
水淹之計?曹操神色一動,沉聲道,穎水?
關羽霍然睜開狹長的丹鳳眼,沉聲問道:若以水淹之計破敵,勢必需要挑選有利地形,又該如何引誘成軍入伏呢?
此事倒也不難。程昱接著說道,斷魂穀外有一處窪地。地勢較穎水要低,而且距離穎水也近,隻需挖開一處缺口,便可以引穎水之水淹滅窪地!至於引誘成軍入伏,我軍可連敗十陣。將成軍誘往斷魂穀。
連敗十陣誘敵?關羽不以為然道,程昱先生想得過於簡單了吧?張勳自黃巾之亂便已經追隨袁術麾下了。這十數年來東征西討,可謂沙場宿將了!我軍若詐敗一次兩次。張勳也許不會起疑,可詐敗十次。則張勳肯定起疑。
嗬嗬。郭嘉灑然笑道,關羽將軍有所不知呀。仲德說連敗十陣誘敵。正是為了要讓張勳心中起疑。張勳如若不起疑心,成軍倒是難以中計入伏。可張勳如果起了疑心,卻十之八九要中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