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如何培養孩子既能確立目標,又能朝著目標勇往直前的好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幫助孩子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提高責任感。
父母要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采取淺顯的形象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樹立遠大的理想。
2.家長要起模範作用
家長本人一定要講求效率,辦事果斷,說了就做。
忙不等於充實
處理重大事情時,亟需冷靜,務必三思九慮,慎重決斷。
——薄一波
朋友要在客廳裏掛一幅字畫,便請鄰居來幫忙。字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準備砸釘子。鄰居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字畫掛在上麵。”朋友聽從了鄰居的意見,讓他幫著去找鋸子。剛鋸了兩三下,鄰居說:“不行這鋸子太鈍,得磨一磨。”
於是鄰居丟下鋸子去找銼刀。銼刀拿來了,他又發現挫刀的柄壞了。為了給銼刀換一個新柄,他拿起斧頭去樹林裏去尋找小樹。就在要砍樹時,他發現那把生滿鐵鏽的斧頭實在是不能用,必須得磨一下:
磨刀石找來後鄰居又發現,要磨快那把斧頭,必須得用木條把磨刀石固定起來。為此,他又出去找木匠,說木匠家有現成的木條。
然而,這一走,朋友就再也沒有見鄰居回來。當然,那幅字畫,朋友還是一邊一個釘子把它釘在了牆上:第二天朋友再見到鄰居的時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幫木匠從五金商店裏往外搬一台笨重的電鋸。
做任何事情要明確你的目的,不要為了忙而忙,到頭來白忙一場。現在問問自己為什麼而忙?忙並不等於充實。想要過充實的生活是並不需要多忙的——忙是沒有效率的人的推脫之辭。
人的一生,想做的事很多很多,但真正做到的並不多,矢誌不渝者的可貴就在於一心一意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正如傑斐和史考特博士所說:“生活中最難以解決的衝突之一便是找到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做一切我們所想做的事”。我們認為,享受人生的全部意義就在這裏。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即人的全麵的進步和發展可以為我們做想做的事創造必要和充分的條件,但這個條件的實現還要靠每一個人用自己的手去做,把想和做結合起來。隻想不做,眼高手低,隻做不想,目標不明。主體感強的人,敢想敢做,隻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想,是心的功能,心想則事成,此之謂也。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做事不盲目、學習有實效的好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目標導向法
有的孩子做一件事開頭猶猶豫豫,難下決心,而幹起來之後能夠較好地堅持,對這樣的孩子,就應在一個行動的起始階段,培養孩子的果斷性,幫他分析利弊因素,盡快確定目標,使孩子有努力方向,心中有了目標,他就會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目標如果是合理的,那就應當要求孩子堅決執行,直到實行為止,決不能半途而廢。
2.自我控製法
有的孩子做事情虎頭蛇尾,一開始決心很大,幹勁很足,但是過了三天熱乎勁兒,後邊就稀鬆平常了。這種孩子意誌品質的優勢在於確定目標,而弱勢在於堅持性和自製力,對待這樣的孩子,在確定目標之後,要打預防針,提醒他一旦幹起來,就要克服困難,堅持下去。在行動過程中,則要幫助孩子正視困難,克服困難,加大自我管理的力度,不斷地激勵他,在接近目標時,尤其要講“行百裏者半九十”的道理。
金礦上麵的十字鎬
隻有從事一項偉大事業的時候,一個人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戴高樂
“斧頭雖小,但多劈幾次,就能將堅硬的樹木伐倒。”阿拉斯加的金礦大王約翰遜接受記者訪問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