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的人如巴甫洛夫的動物一樣已有各種形形色色的條件反射,越是骨子裏浪漫的,卻越在世俗的大坑裏摔的真切:情人節三字和玫瑰、巧克力還有燭光晚餐聯係深厚,這老三樣都快把人給俗哭了,但是還是掙脫不出這個範疇。其他如仰望情人節寒冷的星空或飛奔至情人酒店都逃不開之前共進的一頓晚餐,在家中被油煙熏擾顯見不是最佳選擇。更何況女人會默默地想:每年隻有這麼一天都不肯花錢帶我出去吃豪華大餐,那麼他到底愛我不愛?
好吧,浪漫的燭光情人節晚餐早在提前半個月就在報紙上拉開帷幕。從著名餐飲集團到高尚五星酒店的廣告鱗次櫛比,價格當然是成雙成對的盛惠188元起乃至攀升到具有象征意義的8888元。環境也是從中式幽雅小包房到無敵高層城市夜景平台——從北京到上海,從香港到紐約,都是這個路子。那感覺就是在城市的星光下觀賞全城景色,與桌席間點點燭光相映,恍然間覺得這一段感情簡直是傾城之戀了。
燭光晚餐吃些什麼?當然是西餐,就著一個西方的節日才絲絲入扣合情合理。西餐充滿了儀式感,繁複的桌麵上鮮花燭台高腳杯擺整齊了就儼然像一場盛宴——魚香肉絲絕對不具有紀念性,就算是魚翅海參看起來也更有慶餘年的世俗喜慶,和浪漫簡直就是對頭。主菜裏的牛排海鮮才是情人節的上選,搭配造型美麗的甜品方可體會異國情調的羅曼蒂克。問題僅僅在於,良辰美景雖然好,但若可以複製,同樣也降低了情人節的閾值。你不可能每年都在同樣場景環境下銘刻一份愛的紀念,總要換些花樣才能在記憶裏留下不磨滅的回味。要是有一個男人年年帶著自己的女人去吃各酒店的燭光晚餐,簡直就是和複製盜版光盤一樣沒誠意。更何況要是隨著感情從濃烈轉為平靜,但燭光晚餐的價格和檔次一路攀升的話,那更讓人覺得有種世俗文化的荒謬感——所以有的人幹脆以不變應萬變,燭光晚餐不可少,但是共進晚餐的情人是可以年年換的。
愛情有時需要形式感,有時則不需要。揮舞刀叉切割著浪漫晚餐倒是正好真切道出了男女關係的戰鬥廝殺實質,浪漫隻不過是為了掩蓋的附加物,就好像燭光晚餐一樣。在國外的餐廳裏享受豪華正餐時,毫無例外地是燭光晚宴,首先是為了燈火搖曳之間的浪漫氣氛,然後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對麵的路人甲也可幻化出一副溫潤的好臉色。更重要的是,假如你選擇生牡蠣或五分熟以下的牛排,燭光下可以掩蓋盤子裏剩下的那些血水淋漓的茹毛飲血的感覺變得容易接受起來。說到底,這樣特殊的時刻,食些什麼往往已經不重要了,那種搖曳曖昧的形式感變成了催情劑的一種。所以,每一年和每一年的情人節閾值都在不斷地提高,所以,幾乎每個人都享受過一個難忘的燭光晚餐,但轉過身來對情人節的玫瑰巧克力加燭光大餐不屑一顧詬病甚多。
就好像經曆了太多的愛情就往往變成了留戀花叢的“愛無能”花花公子一樣,假如經曆了太多的燭光晚餐,往往也會對這種形式感充滿了揮之不去的嘲諷之情和厭倦感。人生的閾值就是這樣不斷地提高的,到最後索性想回頭去追求一些內核、本質之類的深層感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