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中的猜疑,如同鳥群中的黑蝙蝠,它永遠在黑暗中飛翔。它們是應該被驅除的,或者至少也是應該被加以限製的。因為猜疑會蒙蔽心智、離間朋友,也會給事業帶來困擾,讓它半途而廢。
猜疑常常會讓君主變得暴虐,讓丈夫產生嫉妒,讓智者變得優柔寡斷。猜疑並不是一種心病,而是一種腦疾,因為即使是意誌最堅強的人也免不了會生疑。譬如英國國王亨利七世,他生性多疑,但是他比任何人都勇猛。而且,像他這種氣質的人,猜疑是不會有大的妨礙的。因為當他的心中產生疑忌時,他並不會貿然相信這種疑忌,除非對這些可疑之處的真實性進行了認真細致地分析和考察。而對一個膽怯的庸人來說,這種猜疑則可能立刻就會阻滯他的行動。猜疑的根源就在於對事物缺乏清醒地認識,所以多了解情況是解除疑心最有效的辦法。
那麼人們又渴望什麼呢?難道他們認為與他們打交道的人都應當是聖人嗎?難道他們以為人應該杜絕一切為自己謀算的私心雜念嗎?
如果你產生了猜疑時,有所警惕可以保護自己,但又不要形之於外。這樣,即使這種猜疑是有道理的,因為你已經預先作好了準備所以也不會受到危害。而當這種猜疑沒有道理時,你又可以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
頭腦本身所做出的懷疑,隻不過如蜜蜂的嗡嗡聲而已,但人為培植的並通過別人的流言蜚語和私下議論而產生的懷疑,則有了蜜蜂的蟄刺。不可否認,在同一個懷疑的樹林裏,尋找解決途徑的最佳方法就是,開誠布公地讓他的懷疑與他所懷疑的一方進行真誠地交流,因為這樣一來,他就一定會對他所懷疑的對象多一些了解。除此之外,還一定會使對方更加慎重,而不會造成進一步的懷疑。但對於那些秉性卑劣的人來說則不可能這樣:因為秉性卑劣的人一旦發現自己受到懷疑,就永遠也不會再真誠。就像意大利人說的:
“懷疑允許忠誠離開。”
好像懷疑給忠誠發放了護照一樣,這種說法不正確。其結果不是消除猜疑,而是加深了誤會。
賞析
一個人如果心理不夠健康,那麼便會歪曲地理解別人的善意、正常的言行。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缺乏自信,此類人總是以別人的評價來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標準,很在乎別人的說長道短。而當別人的態度不夠明確時,很容易從不利於自己的方麵去猜疑、懷疑。
毫無疑問,猜疑是人際關係的大敵,它會破壞朋友間的友誼,疏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端地挑起朋友間的矛盾糾紛。生活在猜疑中的人,都鬱鬱寡歡,缺少內心的寧靜。因而,培根告誡大家,如果當你產生猜疑時,有所警惕可以,但不要形之於外。這樣才能保護自己,不誤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