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垂的夜幕給楊格帶來一些安全感,而少了一名敵人後,壓力顯然也減輕了不少。
此時對峙,有利於楊格卻不利於敵人,一旦天色黑盡,勢單力孤的他完全可以趁黑逃走。因此,兩名敵人很快就會有所動作了!隻要能抓住兩人在配合上的漏洞,楊格則有把握擊殺之,實在不行,天色灰蒙之時賭一把運氣,大約也能逃得掉吧?
不確定?那就動動腦筋,想想辦法。
話說技術決定戰術,楊格隻有三支單發步槍,前後各距敵150米左右,萬一發生激戰,他隻能發射三顆子彈。那敵人呢?小日本兒手裏拿的什麼武器?嗯,似乎找到了思路。
陸軍學院是要學習軍事曆史的,而楊格和幾乎所有同學對舊中國遭遇的戰爭都帶著深切的惋惜和濃濃的憤恨情緒。對日軍在曆次侵華戰爭中使用的武器,那可是作過一番研究的,不,不能稱之為研究,而是了解。清朝末年,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下,滿清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的戰爭,似乎隻有甲午戰爭;從手中的武器來看,雖然不知型號,卻能從單發和槍栓形式中窺出端倪。步槍經曆了火繩槍、燧發槍、後裝槍的演變曆程,後裝槍又有早期的單發分裝、單發定裝形式或者側緣擊發和撞針擊發形式,再後來,發展出管狀彈倉步槍和直立彈倉步槍。手裏的步槍沒有彈倉,充其量是1880年代以前的單發步槍,那,可以確認此時多半就是甲午戰爭期間了。
又反推到日軍那邊,甲午戰爭中,日軍主要裝備是村田18年、22年式步槍。其中22年式步槍為8mm口徑,8發管狀彈倉供彈。這種步槍當然比自己手裏的步槍先進了許多,卻也有一個毛病——管狀彈倉是縱臥式容彈,裝填8發之後,不管打了幾發,中途無法填補子彈,必須8發全部射光才能再行裝彈。看敵人開槍的頻率,不應該是打一發、裝一發的18式。
威脅最大的小山包方向敵人打了幾發了?
楊格在心中默數:“1、2、3、4、5、6、7、8、9、10......13發,那他彈倉裏還有3發子彈!”如果是打算趁黑溜走的話,就先行騙那家夥打了三發之後立即開溜。
說幹就幹!楊格托起一具屍體,雙臂猛然發力,已經僵硬的屍體竟然站立起來,引得前後方向的敵人一齊開火。屍體隨即倒下,趁機看清楚敵人位置的楊格暗自哼道:“哼哼,你們膽子也不大嘛,老子以為你們當真不怕死呢?還在原地趴著?好!等會兒再來!”
又過了一會兒,天色真的很黯淡了。
楊格如法炮製,又引得兩邊的敵人開火一次。再過了一會兒,敵人似乎不上當了,屍體沒能騙到敵軍的彈頭光臨。
還有一發!
最具有威脅力的方向,敵軍槍裏隻有一發子彈了!那......搞死他!
脫掉外衣,棉衣是灰白色的,在光線暗淡的傍晚,幾乎與地麵是一個顏色。楊格小心翼翼地,以極其緩慢的動作背了一條槍,手持一條槍,從人肉掩體右邊最低窪處爬出,慢慢向敵軍“特等射手”所在處逼近。
“啪!”“啪!”樹林方向那名敵人顯然經驗不足,在夜幕籠罩下來時有些失了分寸,著急地一槍又一槍,胡亂向屍體堆發射子彈。而小山包下來的那名敵人卻很冷靜,似乎是有意要讓那性急的夥伴作為誘餌,逼楊格現身後一擊殺之。哪知,楊格會主動出擊,轉守為攻並舍易就難,偏偏選取老手作為進攻目標。
智慧,勇氣,生死戰場上,二者缺一不可。
敵人攜帶的子彈顯然比較充足,小樹林方向槍聲頻頻,大約是一分鍾發射六顆子彈的頻率。槍響掩蓋了楊格行動中可能出現的聲響,比如,積雪在身體壓迫下發出的“嘎吱”聲,又比如,有些緊張的楊格覺得可能會被敵人聽到的“咚咚”心跳聲。
隻要那傻乎乎的家夥還在不停開槍,老子就能逼近到敵人最近處!
人世間的事兒,十之八九不如意。
“板載!”聲嘶力竭的吼聲響起,樹林方向那家夥終於忍耐不住,挺身發起進攻。楊格趕緊趴下一動不動地觀察前方,隻見一片朦朧的視野中,有團灰色的影子出現了,呈半跪姿態舉槍瞄準屍體堆。估計,夜色令敵人的視覺模糊,不得已才起身瞄準,時刻準備著為進攻的夥伴提供掩護。
極好的目標!
舉槍,瞄準,在那聲嘶力竭越來越近的“板載”聲中,楊格扣動扳機。
“啪勾兒......”北風卷走了槍聲,卻無法阻止子彈準確地飛向那個半跪著的身影。幾乎是本能的,那身影在槍聲入耳、子彈行將鑽進腦袋的同時也扣動了扳機,“啪勾兒......”老天爺是公平的,這聲槍響也被北風吹到遠處樹梢上掛了起來,那身影卻好似被人猛地一推般,橫著栽倒,開花的腦袋與身體形成一個奇特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