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我在顛簸的車上呆了三個多小時,下車的那一刻,我繼續收到了短信,隻有簡短幾個字,讓我去山頂的寺廟坐坐,說會有大收獲。
我不覺奇怪,問了問一旁的方導,說道:“哎,導遊,峨眉山有哪些寺廟?”
導遊見我問了,笑道:“峨眉山的寺廟很多,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我不禁有些奇怪了,寺廟很多,那這短信是什麼意思,也不說明讓我去哪個寺廟,也不說具體的位置,隻說讓我去山頂的寺廟坐坐,算是他娘的怎麼回事。
導遊見我不說話,繼續說道:“比如說峨眉山報國寺,峨眉山麓的鳳凰坪下,海拔533米。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百畝;原為山中第一大寺,其原址在伏虎寺對岸的瑜伽河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原名會宗堂,清初遷建於此,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禦題“報國寺”匾額,王藩手書;報國寺曆史上經過數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維修、擴建的次數最多;1993年,又新建了鍾樓、鼓樓、茶園、法物流通處。也是遊覽峨眉山的起點”。
我見他說的這麼官方,也不好辯解,反正短信說的是山頂,那我就從山腳下一個一個往上麵找,每一個寺廟我都走一遍,也算是完成了這神秘人的任務了。
說巧不巧,我們此行的路線圖便是主要遊覽峨眉山八大寺廟,真不知道是有人故意安排,還是純屬巧合。不過對我來說,這都沒什麼重要了,現在最主要的就是要盡快弄明白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才是我的首要任務,要不然現在這樣被人一直牽著鼻子走,也不是辦法。
說走進走,我們一行人在導遊的帶領下,慢慢的往報國寺前進,走到近處才不覺驚訝,世人常說,峨眉山得天獨厚,乃是中華仙氣積聚之地,今日看來真的不假。
這裏寺周楠樹蔽空,紅牆圍繞,偉殿崇宏,金碧生輝,香煙嫋嫋,磬聲頻傳。此寺坐西向東,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對鳳凰堡,後倚鳳凰坪,左瀕鳳凰湖,右挽來鳳亭,恰似一隻美麗、吉祥,朝陽欲飛的金鳳凰。山門前有一對明代雕刻的石獅,造型生動,威武雄壯,就象左右門衛,守護著這座名山寶刹。
山門上:“報國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禦題,玉藩手書。正殿懸有“寶相莊嚴”匾。山門兩邊柱上那副對聯“鳳凰展翅朝金闕,鍾磬頻聞落玉階。”就是對報國寺這隻“金鳳凰”周圍景物的生動描寫。橫匾“普照禪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個意思:佛教稱峨眉山為“大光明山”,晝有神奇的佛光出現,夜有萬盞聖燈來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邊“鶴駐雲歸”,意為鶴停下了,雲歸山岫,喻指清涼靜地,含有道家韻味。大門上的聯語:“獨思喻道,敷坐說經。”前者是說靠自己的思維明白佛經的道理,就是佛學講的“獨覺”境界。後句是說高僧大德鋪設好法座向弟子講經說法。
寺內正殿有四重,依山而建,一重比一重高,顯雄偉自然。寺內藏經樓下,有一座明代的瓷佛像,形態生動大方,是件珍貴文物。前殿有一座7米,14層的紫銅塔,塔身鑄有4700多個佛像,還刻有《華嚴經》全文,故名“華嚴塔”,也是一件貴重文物。
對麵的鳳凰堡上有“聖積晚鍾”亭,亭內懸掛一大鍾,名叫“聖積寺銅鍾”,係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慧宗別傳禪師鑄造。鍾高2.8米,鍾唇直徑2.4米,重12.5噸,有“巴蜀鍾王”之稱。鍾體上鑄造了晉、唐以後曆代帝王和與峨眉山有關的文武官員及高僧名諱,有捐贈鑄造銅鍾的信眾姓名,並刻有《阿含經》經文和佛偈,以及《洪鍾疏》銘文,共6萬多字。該鍾原掛在聖積寺,聖積寺毀後,此鍾移至報國寺。聖積銅鍾的鍾聲清越,遠播數裏,回蕩於山林曠野之間,使人頓忘俗念,有詩雲:“晚鍾何處一聲聲,古寺猶傳聖積名。縱說仙凡殊品格,也應入耳覺心清”。
我們一行人走走停停,在導遊的講解下,完全沉浸在峨眉山那仙氣盎然的淼淼境界之中,曾某一瞬間,還誤認為自己是踏著飛劍,在滿山碧水中穿梭自由的得道仙人一般。
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慢慢進入了古寺的七佛寶殿之中,我們緩緩登上石階,眼前便是七佛殿。目入眼簾的便是一副對聯:“功德逾恒河,七寶莊嚴大千世界;層峰摩霄漢,三峨雄秀伯仲昆侖。”
我慢慢的念叨這句話,腦子會想著過往,什麼是“功德”?什麼又是輪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