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第一個故事(2 / 2)

在這段文字中,同時也較為明確地指出了古蜀國與夏、商、周的時間跨度相同,這樣古蜀國的曆史便可追溯至公元前21世紀至16世紀。上文提到的“武王伐紂,蜀與焉”這一參與中原王國的軍事活動,在《尚書·牧誓》中也有記載:周武王聯合各部落征伐商紂王,在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的誓師大會上,列舉參與的部落就有“逖矣西土之人,庸、蜀、羌……”。

據古史記載,當在西周晚期周室衰落之時,古蜀國的首領由“侯伯”進麵稱“王”。據《華陽國誌·蜀誌》稱:“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為縱目人塚也。”這一段文字,對探尋古蜀國那段失落了的文明很有意義,它不僅指明了蜀侯稱王的時代,而且記載了蠶叢時代以石為棺的風俗。這種風俗隨著古蜀國的消失而消失,但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的在岷江上遊地區的考古發現,又複蘇了人們對“死作石棺石槨”的記憶,為今人探尋蠶叢氏來至何處、走向何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對於石棺葬的主人,民間傳說或許是一個有用的線索。在茂縣及附近羌族地區的傳說中,稱石棺墓葬為“戈基呷缽”,意為“戈基人的墓”,戈基人是先於現代羌族的岷江上遊地區土著民族,在這些羌族中流傳著史詩“羌戈大戰”,詩中記載了他們的先祖從西北來到岷江上遊地區後與土著“戈基人”的爭奪戰,最後戈基人戰敗,遷出了這一地區。

春秋初年,古蜀國處在杜宇時代,來自長江中遊荊地的鱉靈借蜀中治水之機趕走了杜宇,自立為蜀王,號開明。開明王朝憑著國力雄厚繼續擴張,曾東伐楚國,並與西秦抗爭。戰國初年,古蜀國在成都建都,成都從此成為全蜀的政治文化中心。蠶叢和魚鳧兩位國王為生存發展所進行的漫長遷徙到此畫上了句號。

刀木禾見我們知道,也不多說什麼,繼續說道:“蠶叢古國是一個神奇的國度,他們都是伏羲大帝的後裔,所有的國人都擁有極為純正的血統,他們不與外人通婚,千百年來一直生活在巴蜀腹地,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但是隻要是人,都是有貪念的,當你擁有了一切,你會發現,你最缺少的就是時間,從古至今,無一不是。而蠶叢古國一直有一個傳說,蠶叢的族人之所以為了不與外人通婚,就是為了保存純正的血統,而純正的血統帶來的好處就是長壽”。

“長壽?”我微微咀嚼起這兩字來,然後接著又道:“你的意思是蠶叢古國的人,他們的壽命比我們一般人要長?”

刀木禾點點頭,繼而又道:“我們曾經做過大量的分析,事實應該是這樣的。在近代得出的結論是,蠶叢氏族的人民,他們的血液和我們的血液有所不同,他們的血液中的基因非常的發達,能夠延緩他們身體的衰老和器官的老化,從而會比一般人都要長壽。”

我突然想起,以前在上大學的時候,教授跟我們講過人類衰老的原因。為什麼人老會變矮衰老?指的是某種機能和活動能力的進行性老化或喪失。這是一個必然的生理現象。對每個人來說,衰老的表現不盡相同。然而,人老變矮卻是共同現象。

研究表明,人老變矮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脊柱縮短。因為人的身高主要是由下肢長骨和脊柱組成。脊柱位於背部的正中線上,是軀幹的中軸骨。脊柱幼年時共有33個椎骨,由於骶椎和尾椎的融合,成年後隻有26塊骨。脊柱的長度較下肢的長度相對穩定,男性平均約70厘米,女性約65厘米,因姿勢和年齡而有所差異,老年人脊柱略短。其長短與椎間盤受壓情況有關。

人的身長在一晝夜間是變化的:早上最長,晚上最短,相差2—3厘米。人老了,由於老化影響了椎間盤的厚度。椎間盤位於每一對相鄰椎體相對麵之間,使兩椎體牢固地連接起來。椎間盤稍大於椎體,所以在椎體之間略顯突出。它由纖維環和髓核兩部分構成。纖維環圍繞在髓核周圍,為環形交叉排列的纖維軟骨,堅韌而富有彈性,可限製髓核突出。髓核是白色而有彈性的膠狀物。椎間盤堅固而有彈性,除連接椎體外,還可承受壓力,減緩衝擊以保護腦髓,有利於脊柱的各種方向的活動,增加運動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