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九年八月初,甬江軍工作坊的第一支燧發火銃打製成功了。
絕對算得上能工巧匠,於永佑成功的運用了水力鍛錘,也運用了水力鑽鏜機和研磨機,在幾個火器匠人的配合下,他把這第一把燧發銃打製出來,隨後,於永佑把這支火銃命名為“丙子燧發一號”。
舟山陸兵營的射擊訓練場上,唐琪擺弄著這杆顯得有些沉重的燧發銃,全銃共重六斤三兩(明代的斤要比現在大,約一明斤=現在的590克),比普通的鳥銃重了一斤還要多。比唐琪知道的某時代步槍重了整整一倍,但是,這種火銃比魯密銃要輕了不少,魯密銃全重八斤。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威力上,唐琪相信自己的燧發火銃都是一個超時代的飛躍。這種燧發火銃與魯密銃有很大區別,魯密銃的銃管是棱形的,而這種火銃的銃管是圓的,彈丸也不是一般火銃常規的圓形彈丸,而是一種唐琪設計的錐形彈頭。
“砰”地一聲火銃聲響起,這是新式的火藥,威力不用說。新式的燧發火銃輕鬆的把五十步(明代的一步約相當於現在的1.5米)之外兩指厚的木質靶輕鬆擊穿。
蘇春生已經擊發試驗了無數次,他不停的用不同的火藥量、距離,還有穿透性都進行了擊發驗證。蘇春生現在就是火器工坊的檢驗負責人,這杆火銃現在正在由他進行檢驗,隨著這一聲火銃聲響起,他高大的身軀被火銃巨大的後坐力往後帶的一仰。
“威力太強勁了!大人!就是後坐力太大了,這個火銃如果定型,擊發還是需要肩墊,大人!”
不用火繩,無需再把火藥罐的火藥倒入藥管。整個裝填過程簡化了很多,火藥用一個小小的竹筒定裝,隻要用嘴咬住漏鬥狀竹筒的頭部就可以輕鬆打開,然後類似漏鬥的小竹筒正好一絲不剩的倒入銃管,而且,裝填過程不怕風吹,即使是雨天,隻要有遮蓋物絕對不會影響裝填與射擊;火銃的彈丸也不是常規的圓形,發射用的鉛丸在唐琪的要求下,被設計成長形的尖頭狀,這種彈丸的頂部披著一層銅,唐琪給這種彈丸取了一個威風的名字“披甲彈”。這種披甲彈的尾部就如同杯狀凹洞,中間部分還有旋紋,彈丸設計的橫徑粗細使彈丸可以剛好被順利推入銃膛。
蘇春生對火銃很滿意:“擊發速度提高了一倍,發火率非常理想!如果需要,火銃的重量還可以再稍稍減輕,火藥威力很足,按照一定分量定裝就可以了。這個有效射程太令人震驚了大人,竟然能夠超過一百五十步!這是軍中利器啊,大人!”
唐琪臉上也洋溢著笑容,他眯起眼睛問道:“還可以增加有效射程嗎?”
“再增加火藥的用量,恐怕後坐力會太大,普通使士兵無法承受,如果增加銃管的厚度,火銃的分量也必然增加!不但後坐力無法承受,火銃本身的重量也不利於士兵的瞄準和攜帶,用起來不趁手!這個火銃已經非常理想了,百步擊穿重甲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大明沒有人可以做到,大人,這還不夠嗎?”
“氣密性,這是氣密性的問題!”唐琪還有些不滿意,他認為射程還可以增加。
“大人!如果彈丸的橫徑增加,裝填速度必然受到影響,這火銃足的威力與射程夠用了。”蘇春生明白什麼叫氣密性,但他認為這火銃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還知道有一種增加氣密性的方法,可以使射程增加幾倍!現在就這樣吧,也足夠了!以後再說,先這樣定製吧!”唐琪對這種火銃顯然已經滿意,他扭過頭繼續對於永佑說道:
“於先生!我知道你善於鍛製刀具,我還需要一種銃刺,也就是一種短刃,這種短刃的要求是可以牢固的安裝在銃首,要求是裝卸方便,短刃也可以裝入刀鞘中隨身攜帶,長度要求為一尺四寸。這對先生來說這很簡單!一會兒我把圖紙給你,請先生鍛製樣品,然後批量生產。”
唐琪所說的另一種增加氣密性的方法是采用著名的米尼步槍(又稱米涅式步槍)的方法給火銃做出膛線,而米尼步槍曆史上的出現,是宣告線膛步槍做為步兵大批量裝備的時代正式來臨。
線膛槍子彈往往做的口徑與槍口徑持平甚至略大,因此裝彈時極其費勁,往往需要用錘子來捶打推彈杆才能將槍彈推進到位。這是擴底尖彈的最初方式,它的弊端非常明顯,裝添速度太慢,對於唐琪來說,對於現在的華夏大地的作戰來說,這並不適用。歐洲人的作戰人員投入量和華夏相比就是渣渣,裝添速度慢在歐洲可以,但在動不動就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軍隊的對戰情況下,裝填速度和擊發頻率才是王道。